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7 16: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时期,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在达州市中小学生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法家 B.道家 兵家 C.道家 儒家 D.墨家 儒家
3.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代表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孟子
4.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道家经典著作的是( )
A.《论语》 B.《道德经》 C.《韩非子》 D.《春秋》
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时期,诸子中“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最为流行,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主张“为政以德”
B.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提出“仁政”的思想主张
C.墨子是春秋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D.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该段对话选自《论语·颜渊篇》,其思想主张来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7.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百家争鸣的原因 C.周王室衰微 D.春秋战国纷争
8.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C.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崩溃 D.思想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
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提倡“仁政”“礼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其中的哪一学派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被统治者采纳?(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时代,出现了政治学术思想的大解放,“思想大解放”是指( )
A.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11.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这体现的是
A.儒家“仁政”思想 B.法家“法治”思想
C.墨家“兼爱”思想 D.道家“无为”思想
12.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下列各学派与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以德治国 B.墨家——“兼爱”“非攻”
C.道家——无为而治 D.法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3.《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下列选项与材料引文出自同一派别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相爱,交相恶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民为贵,君为轻
14.四位学生在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展开辩论: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根据他们的观点对应的思想是( )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C.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 D.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15.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家学派的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易中天《先秦诸子》
(1)材料一中的“大辩论”是指中国古代出现的哪一局面?列举春秋时期“儒道争锋”的两位代表人物?
材料二 2018年10月6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发布宣传片。该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2)表内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过的名言,请在表格内填写以下名言出自哪一学派。
名言 学派
A.“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
B.“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材料三 这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局面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儒家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② 庄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法家 ③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法家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礼,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强化德育教育,仁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故C符合题意;法家、兵家的思想与“仁爱”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无为而治”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D符合题意;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排除;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排除;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C排除。故选择D。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B项正确;《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排除A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韩非子的著作,排除C项;《春秋》是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执政思想,D项正确;主张“为政以德”的是孔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材料选自《论语·颜渊篇》的对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及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主张,A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坏狐狸,反帝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B项;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排除C项;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可知,王国维认为是周代衰微后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所以他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B项正确;王国维主要是讨论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AC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8.B
【详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没有逐渐走向崩溃,当时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当时思想大一统局面并没有逐步形成,当时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纳法家思想,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材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墨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项;汉初,经济残破,采用道家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衡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时代,百家争鸣,这就形成了政治学术思想的大解放,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思想,排除A项;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这是思想一统,而不是思想解放,排除C项;佛教是西汉末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依据题干的“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可知其主张是天下人要相爱,这体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C项正确;儒家“仁政”思想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法家“法治”思想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道家“无为”思想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后期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就能太平;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而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是兵家的思想,因此各学派与其主张搭配不正确的是D,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C
【详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反映的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C项正确;A项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排除。故选C项。
14.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属于道家学派的观点;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这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这是墨家学派的观点;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这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15.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老爷爷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强调道德感化。A选项符合题意;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B选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C选项不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儒家思想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6.(1)①百家争鸣②儒家:孔子;道家:老子
(2)A儒家B法家C墨家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可知材料一中的“大辩论”是指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当时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儒道争锋”的两位代表人物有儒家创始人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出自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出自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3)依据材料三“这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依据材料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可知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7.(1)①孟子;②道家;③韩非。
(2)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
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
根据材料二可知,“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是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分别是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3)
根据材料三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