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募役法、青苗法 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2.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中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3.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 B.宋代文化比较发达
C.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D.选拔人才机制不够完善
4.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B.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C.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5.观察下图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的a时段处于我国的( )
A.隋朝时期 B.元朝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6.“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下列人物与这些历史典故有关的是( )
A.朱温 B.李渊 C.赵匡胤 D.隋文帝
7.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坐标。下表空白处对应的朝代是( )
时期 唐朝 淸朝
词汇 文成公主入藏、殿试 重文轻武、交子 文字狱、京剧
A.隋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8.宋代将科举主考官改为“临时差遣”,还设有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甚至下令规定主考官监考期间住进贡院,不能回家。这些举措( )
A.加剧了行政机构臃肿 B.结束武将跋扈的局面
C.有利于实现考试公平 D.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9.“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嬴政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10.下列是某书籍的部分目录,请结合其内容判断恰当的题目应该是
章节 内容
第二章 宰相机关及其组织
第三章 宰相之选任与罢免
第六章 宰相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第六节 宰相与枢密副使
第九章结语 强君弱相之设置
A.《北宋宰相制度》 B.《阿保机学习汉制》
C.《岳飞抗金与南宋》 D.《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研习》
11.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大兴文字狱
12.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于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1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贸易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4.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选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宋朝尽力提高平民地位 B.宋朝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D.宋朝的贵族的腐化堕落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宋代得以强化。为加强对地方知州的监督,北宋设立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司隶校尉 C.刺史 D.通判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重文轻武】
材料四: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17.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制度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二 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三 宋代……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材料四 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种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完善该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该制度的发展又做出了什么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
(4)据材料四,分析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雇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变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是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所以,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2.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做人莫将军”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排除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宋代民间俗语则说“做人莫做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重武轻文,而宋朝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人们不重视科举”,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文化比较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C项正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不属于文教事业,排除AD项;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排除B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907年唐朝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D项正确;隋朝时间在唐朝前面,排除A项;元朝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故与题干历史典故有关的是赵匡胤。C项正确;朱温建立后梁,与题干历史典故无关,排除A项;李渊建立唐朝,与题干历史典故无关,排除B项;隋文帝建立隋朝,与题干历史典故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北宋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表格空白处对应的 朝代是北宋,B项正确;交子出现与北宋,不是唐朝、元朝和明朝,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代将科举主考官改为‘临时差遣’……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主考官监考期间住进贡院,不能回家”可知,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徇私舞弊,可以促进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从而有利于考试公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剧了行政机构臃肿,结束武将跋扈的局面、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杨坚建立隋朝,排除B项;李渊建立唐朝,排除C项。故选D。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再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宰相机关及其组织”“宰相之选任与罢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宰相与枢密副使”“强君弱相之设置”等可知,这是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施的宰相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使皇权大大加强,相权逐步削弱,形成强君弱相的局面,A项正确;BCD项都没涉及宰相制度变化,排除。故选A项。
11.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 窗前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读书,宋以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诗歌文学逐渐凋零,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宋朝没有大兴文字狱,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
北宋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故D项正确;秦朝是由嬴政建立,国姓为赢,排除A项;隋朝由杨坚建立,故杨姓为国姓,排除B项;唐朝由李渊建立,故国姓为李,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
根据题干“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题干示意图中的措施没有涉及增强了军事力量 、促进了贸易发展 、推动了文化昌盛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项正确;宋朝尽力提高平民地位,宋朝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题干“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无关,排除AB项;宋朝的贵族的腐化堕落与科举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项D符合题意;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掌管监察事务,A排除;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B排除;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C排除。故选D。
16.(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2)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3)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4)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详解】
(1)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知是指陈桥驿兵变和杯酒释兵权。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等。
(3)根据“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始置诸州通判”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4)根据“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得出是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7.(1)制度:科举制。标志:进士科的确立
(2)措施: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贡献:创立殿试制度。
(3)原因: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金榜”“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科举制。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措施:根据材料“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可得出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根据材料“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可得出鼓励士人报考;根据所学可知,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贡献: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原因:根据材料“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可得出放宽了录取的范围;根据材料“名额也成倍增长”可得出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提高了进士地位。
(4)根据材料“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得出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根据材料“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材料“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得出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