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6.1、透镜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l
B.一定是凸透镜,纸上的光斑是太阳通过透镜所成的实像
C.由于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可能是凹透镜
D.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也随之变大
2.如图所示,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金属板上的小孔进入烟箱,按图示那样传播,则a、b、c三个位置上必然分别放置着( )
A.a是凹透镜,b是平板玻璃,c是凸透镜
B.a是凹透镜,b是平板玻璃,c是凹透镜
C.a是平板玻璃,b是凸透镜,c是凹透镜
D.a是凸透镜,b是平板玻璃,c是凹透镜
3.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其中a、b是由S发出的两条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S’的光线。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移动的情况是 ( )
A.远离透镜,沿平行主轴方向 B.靠近透镜,沿O与S'连线方向
C.远离透镜,沿F2与S'连线方向 D.靠近透镜,沿F1与S'连线方向
4.下列光现象中,与“日环食”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凸面镜成像 B. “手影”游戏
C.海巿蜃楼 D.水中的“倒影”
5.如图所示,若在虚线框中放入甲透镜,则光线会集中到c点;若在虚线框中放入乙透镜,则光线会集中到a点,关于两个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甲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乙是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乙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6.如图所示,1为入射光线,2为出射光线,在图中添加一个合理的光学器件可为(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前三者均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D.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8.冰遇火会熔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让太阳光射过去并会聚起来点燃艾草取火。以下关于冰透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透镜取火时利用了光的折射
B.制作冰透镜时,要把冰磨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形状
C.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
D.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大
9.下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 C.c D.d
10.如图所示现象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我国古代利用日晷晷针影子变化计时
B.我国古人利用冰透镜向日取火
C.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D.卢沟桥在水中的“倒影”
二、填空题
11.将矿泉水瓶遗弃野外易引起山火,是因为瓶中的水相当于___________,可会聚太阳光引燃干草或枯枝.
12.夏天,小明的爸爸经常开车带他出外旅游。小明发现爸爸喜欢在烈日下洗车,并认为这样洗车后车身上的水干得快。小明却告诉爸爸这样洗车不好,原因是水滴能形成______镜,对光起______作用,使车漆最上部温度升高,久之,车漆会失去光泽,并且造成色泽不均匀。
13.如图所示,小明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m.
14.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为了检验推断是否正确,他将凸透镜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 ________ (选填“大”或“小”),则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15.如图,两束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由图可知:______(甲/乙)透镜是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有______(会聚/发散)作用。
三、综合题
16.投影仪是常用的教学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
请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投影片上B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要使成在屏幕上的清晰像变大些,应采取的方法是:镜头________________,同时投影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所示是小婷同学将两筒、套在一起制作的模型照相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当用来看米处的景物时,在半透明纸上可得到清晰的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的__________(选填“虚”、“实”)像,再看近处物体,若还想在纸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纸筒间的距离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8.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不管你在等车还是在用餐,就连走路的人群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刷低头盯着屏幕,手里拿着手机、iPad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__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____,此时像会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m
B、0.5m
C、0.05m
D、0.005m
(3)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因为手机镜头焦距较____,拍摄时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___,所以不需要“调焦”.(均选填“大或“小”)
19.(1)图中物体长度为 cm。
(2)图乙空气中有一束光垂直射向直角形玻璃砖,如图所示,请作出这束光线射入玻璃砖后并从斜边射出的大致方向。
(3)图丙所示,请根据已知光线,完成光路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C.纸上呈现的是会聚状态的光斑,所以一定是凸透镜,故C错误;
A.纸上的光斑不是最小的,说明纸没在焦点处。如果焦点在透镜和纸之间,焦距小于l,当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会变大。如果纸在透镜和焦点之间,焦距大于l,当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会先变小后变大。故A正确;
B.纸上的光斑是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后形成的光点,不是太阳的像,故B错误;
D.移动纸的过程中,不管光斑变大变小,凸透镜没有变,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不会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a处会聚光线,是凸透镜,b处没有改变光线方向,是平板玻璃,c处使光线发散,是凹透镜,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
B D.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物近像远,故像远离透镜,故BD不符合题意;
A C.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a光线仍然平行主光轴,经过凸透镜后折射,过焦点,该直线不变,而不断靠近透镜后,b光线会慢慢顺时针转动,故像沿沿F2与S'连线方向移动,故A错误;C正确。
故选C。
4.B
【详解】
日环食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凸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与日环食形成的原理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游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与日环食形成的原理相同,故B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与日环食形成的原理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与日环食形成的原理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
AB.如图所示光的直线传播光线会集中到b点,若放入甲透镜后,光线集中到c点,在b点后方说明甲透镜让光线发散了一些,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甲透镜是凹透镜,故AB错误;
CD.如图所示光的直线传播光线会集中到b点,若放入乙透镜后,光线集中到a点,在b点前方,说明乙透镜让光线会聚了一些,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乙透镜是凸透镜,故 C错误;故 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1为入射光线,2为反射光线,作两条光线组成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反射镜面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1为入射光线,2为折射光线,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入射光线1看做是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条光线,据此画出主光轴,折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焦点,据此可画出凸透镜,如下图所示
1为入射光线,2为折射光线,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1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A.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对所有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B错误;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分解为不同的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故C正确;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冰透镜取火,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点,属于光的折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透镜取火,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点,所以要把冰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而且需要吸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
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是与原来入射光线比较而言的;从四个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光线与原入射光线相比较,被会聚了,所以是凸透镜;
故选C。
10.D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详解】
A.我国古代利用日晷晷针影子变化计时是利用了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透镜向日取火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皮影戏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C不符合题意;
D.平静水面上卢沟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凸透镜
【详解】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光相当于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长时间照射会使此点温度很高,从而引燃干草和枯枝。
12. 凸透 会聚
【详解】
[1][2]因水滴的形状是向外凸起的,故在阳光下的水滴好比一个小的凸透镜,对太阳光起会聚作用,同时也会聚了太阳光的能量,使得局部高温,从而伤害汽车的外表。
13.0.2
【详解】
小明看到光似乎从M点发出的,实际上光线是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形成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M′,则M′为凸透镜的焦点F,根据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0.5m 0.3m=0.2m,如图所示:
.
【点睛】
眼睛观察镜子时,感到光束是在M点发出的,根据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凸透镜焦点的位置,从而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14.大
【详解】
[1]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L,则凸透镜向纸面靠近时,纸上的光斑会变大;若凸透镜的焦距小于L,则凸透镜向纸面靠近时,纸上光斑会先变小,直到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下来凸透镜继续靠近纸面,纸上的光斑又会逐渐变大。
15. 乙 发散
【详解】
[1][2]分别把图中两束光线延长,可以发现光线经过甲透镜后,向主光轴方向发生会聚,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因此可判断甲透镜为凸透镜;而光线经过乙透镜后,光线的会聚点延后了,光线被发散了,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因此可判断乙透镜为凹透镜。
16.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向下调 远离屏幕
【详解】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做出法线,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物距变小,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并把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调小一些,即镜头向下调,同时投影仪远离屏幕.
【点睛】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
17. 缩小 实 变大
【详解】
解:看图可知光心到焦点的距离为.物距为时;大于两倍焦距,所以成的像是处于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的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距从两倍焦距外慢慢靠近凸透镜时,所成的像在慢慢远离凸透镜.所以是变大.
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经过凸透镜以后平行主光轴射出,过光心的方向不变,所以在丙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如下:
点睛:过焦点的经过凸透镜以后平行主光轴射出,过光心的方向不变,所以在丙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如下:
18. 实 大 远离 D 小 小
【详解】
第一空.照相机在使用过程中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二空、第三空.成实像时,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镜头靠近人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第四空.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u>0.50m时,像距v保持在0.5cm即0.005m左右,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故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005m;
第五空.因为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0.005m,所以手机镜头焦距较小;
第六空.因为相机的镜头焦距非常小,因此在拍摄时正常情况下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因此由成像规律可知像基本都会成在一倍焦距稍大位置,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小,所以不需要“调焦”.
19.(1)3.50;(2);(3)
【详解】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5.5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5.50cm-2.00cm=3.50cm
(2)首先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的表面,所以传播方向不变;然后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首先过入射点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光路如下图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光路如下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