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故宫博物院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故宫博物院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6:5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12*故宫博物院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鳌头(áo)   迥然(huí) 屋脊(jǐ) 紫禁城(jìn)
B.矗立(zhí) 额枋(fánɡ) 击磬(qìng) 中轴线(zhóu)
C.蟠龙(pán) 朝贺(hè) 气氛(fèn) 金銮殿(luán)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井然有序 多态多资
B.烟雾嘹绕 庄严肃穆
C.乐声优扬 池馆水榭
D.错综相连 惟妙惟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B.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C.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推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D.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4.下列不是故宫前三殿的是( )。
A.太和殿 B.保和殿 C.交泰殿 D.中和殿
5.下列语句中分号使用的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哪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风。
B.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C.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谷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D.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风;狂奔怒吼的暴风,如刀似剪的凄风,邪气逼人的阴风和翻江搅海的龙卷风,提神送爽的秋风以及温柔脉脉、拂而不觉的微风。
二、填空题
6.有目的地阅读
暑假里,你和家人到北京故宫旅游,你负责做故宫旅游攻略。
1.制订故宫旅游计划并画出路线图。你将阅读材料( )、材料( )和材料( )。
2.参观太和殿时为家人介绍其功用和相关事件。你将阅读材料( )和材料( )。
7.《故宫博物院》质疑问难。
1.“材料一”重点介绍了故宫的哪些建筑?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以一处建筑物为描写对象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用“不能不”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弯弯的内金水河横贯东西。(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材料三”,完成练习。
故宫博物院欢迎您!
北京故宫(旧称祡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2011年7月2日起,故宫博物院施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方案;午门(南门)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可由神武门或东华门(东门)离开故宫。
10.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北京故宫——紫禁城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宫殿。( )
(2)北京故宫已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北京故宫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
11.张明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时,下面路线规划方案可行的一项是(  )。
A.从东华门进入故宫,参观完从午门离开。
B.从午门进入故宫,参观完从神武门离开。
C.从神武门进入故宫,参观完从东华门离开。
12.张明想游故宫时向家人讲解一两个景点,阅读以上材料可以完成此任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森林”
①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北约60千米,有一处中外闻名的奇景——“地下森林”。
②大约在一万年以前,这一带的火山爆发后,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不知过了多少年,幽暗的坑底竟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人们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
③“地下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东北三省的主要树种在这里都能看到,其中以红松落叶松为主,还有云杉、冷杉、杨树、桦树以及贵重的水曲柳、黄菠萝等几十种。这些树是建筑、造船、仪器及军事上所需要的珍贵木材。
④这里树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各种珍禽异兽经常出没。有东北虎、熊瞎子、野猪,还有金钱豹。最有趣的要属聪明机警的羊了。为了防备凶兽侵袭,它们晚上把两只角挂在树上吊在半空中睡觉,所以又叫“悬羊”。在火山口里,经常有成群结队的悬羊出现,当地群众又称“地下森林”为羊圈。
⑤夏秋两季,当你来到“地下森林”的时候,一股冷气扑面而来,旅途劳累顿时消失了。在那成堆的大石头上,蒙着一层厚厚的青苔,上面结满亮晶晶的水珠,很像绿天鹅上镶嵌的珍珠。站在坑底仰面观望,蓝天像井口般大,一朵朵白云飘忽而过。坑上坑下只听见有人说话,但谁也看不见谁。
⑥“地下森林”真是神秘而有趣。
13.短文中的“地下森林”生长在( )。
A.黑龙江省镜泊湖 B.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深坑 C.地下溶洞 D.地核内部
14.短文第④段画“ ”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作比较、举例子 B.举例子、打比方 C.作比较、分类别 D.分类别、打比方
15.简要概括“地下森林”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人说,写说明文,语言要准确、严谨。你觉得短文第②段“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不知过了多少年”这样的语言准确、严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迥然(jiǒng)
B矗立(chù)
2.D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词义,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多态多资”改为“多态多姿”。
B.“烟雾嘹绕”改为“烟雾缭绕”。
C.“乐声优扬”改为“乐声悠扬”。
D.书写正确。
3.C
【详解】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并不是已知的事情,可以用“猜测”。
4.C

5.C

6. 一 三 四 一 二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了解了课文每一篇材料的大致内容,就可以轻松完成本题。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介绍了故宫的宫殿建筑群以及故宫平面图。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太和殿的功用及相关事件。
7. 重点介绍了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故宫主要建筑的特点和作用。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探究。
《故宫博物院》全文通过介绍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建筑,说明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它本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
“材料一”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前三殿”和“后三宫”。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2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提问。
例如与故宫的有关故事有哪些?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是什么?
8. 雄伟的钢架桥像一道彩虹飞跨在两山之间。 善意的行动,高尚的品德,不能不令人称道。
【详解】
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雄伟的钢架桥像一道彩虹飞跨在两山之间。善意的行动,高尚的品德,不能不令人称道。
9. 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四角有角楼。
【详解】
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1.考查改写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有比喻词: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2.缩句,去掉句子的枝叶等修饰词,只剩下主语,谓语,宾语:四角有角楼。
10. × √ √
11.B
12.不能。因为上面的材料没有对任何景点进行具体的介绍。
10.(1)由材料的第2自然段可知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因此本题“×”(2)由材料的第3自然段第1句话可得知本题答案“√”(3)由材料的第3自然段第2句话得知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本题“×”。
11.根据第4自然段的故宫参观方案,要求游客从午门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由神武门或东华门离开故宫,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12.上面的材料只有故宫的简单介绍和参观方案,没有提到里面的任何景点,因此阅读材料无法完成任务。
13.B
14.B
15.蔚为壮观,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繁多,神秘而有趣。
16.准确、严谨。 因为人们无从知道火山爆发和“地下森林”形成的确切时间,只能估算出“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或者实事求是地承认“不知过了多少年”。
1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文章第二段说“火山爆发后,留下了七个不规则的深坑。不知过了多少年,幽暗的坑底竟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起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就是地下森林生长的地方。
14.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运用。举例说明了羊的行为,“当地群众又称“地下森林”为羊圈”这一句是打比方。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文章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都说明了地下森林的特点。
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大约”的意思,运用这个词语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去掉能否达到效果。说明文一定要注意说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