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董仲舒的“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帝制神学体系。采纳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是( )
A.孔子 B.秦始皇 C.刘邦 D.汉武帝
2.公元前112年,为加强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同意铸造了钱币,该钱币是
A. B.
C. D.
3.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创办太学。太学创办的地点是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建康
4.出现“推恩令”“刺史”“盐铁官”三词,你能联想到
A.秦始皇的暴政 B.汉武帝大一统
C.社会大变革 D.晋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5.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体系严密的监察制度。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有( )
①刺史②太尉③中书省④御史大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材料中“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 )
A.盐铁专卖政策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7.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西汉确立了察举制 D.官吏素质的提高
8.“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率兵与匈奴大战,重创匈奴,迫使匈奴迁徙漠北的“非常之人”是( )
A.蒙恬、白起 B.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卫青、霍去病
9.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与结果之间因果联系对应正确的是
A.盐铁专卖——改善财政 B.巨鹿之战——西汉灭亡
C.商鞅变法——前秦兴盛 D.独尊儒术——各派消亡
10.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七国之乱的发生
11.为了参加校园戏剧节,某班同学编了一个历史穿越剧,以下是他们剧本的节选,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小吴回到了公元前221年的咸阳,与商鞅一起进行变法改革,促进了秦的强大。
B.小张回到了汉朝,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负责监督“推恩令”的推行,以巩固大一统。
C.小翟不幸穿越到了官渡之战的战场,目睹了曹操军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大败而逃。
D.小李穿越到唐朝,率领军队平叛了安史之乱但不幸牺牲。唐太宗为表彰他,命阎立本画其画像置于凌烟阁,时常前往怀念。
12.有学者说,依赖武力的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下列史实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百家争鸣 B.休养生息政策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创立科举制
1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归根到底是因为儒家思想( )
A.自创立以来一直受重视 B.服务于大一统政权需要
C.名家辈出使得名声大噪 D.吸收融合其他学派理论
14.剪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能佐证文中所说的“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史实有( )
A.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 B.颁布“推恩令”,实行独尊儒术
C.推行行省制,实行八股取士 D.平定边疆叛乱,大兴“文字狱”
15.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为此采取的做法是( )
A.分封诸侯 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 D.设立“三司”
二、综合题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将法家思想应用到全国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这一制度对后世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封建”思想的复活在汉代的表现是什么?其中“无为而治”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以秦汉政治制度为例,如何理解“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
——摘编自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是哪个朝代?简要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进步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如何?
(3)材料三作者认为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请结合汉武帝的思想措施说明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董仲舒的“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帝制神学体系。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2年,为加强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钱币---五铢钱,仔细审查,C符合题意;A属于秦朝使用的半两钱,排除;BD属于战国时期的货币,排除。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辨识能力。
3.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故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刺史制度,刺史负责监督地方豪强和官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太尉管军事,中书省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起草政令,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经济上,盐铁专卖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项;军事上,北击匈奴,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逐渐确立,导致“到西汉中期儒家占公卿总数的45.1%,居于各家之首”,所以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A项正确;BC是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表现,排除;官吏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D
【详解】
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D项正确;蒙恬是秦朝时期的,排除A项;陈胜、吴广领导秦末农民大起义,排除B项;刘邦建立西汉,是汉高祖,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改善政府财政,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A符合题意;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B排除;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排除。故选择A。
10.B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B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以巩固大一统,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所以小吴不可能与商鞅一起变法,排除A项;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C
【详解】
根据材料“依赖武力的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可知作者的意思四文化统一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巩固了汉朝大一统局面,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不同派别之间竞相纷呈展现自己学派的学识,不是文化的统一,排除A项;休养生息的政治统治的方法,排除B项;创立科举是利用文化加强政治统治,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是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归根到底是因为儒家思想服务于大一统政权需要,B项正确;儒家学说创立初期没有受重视,排除A项;“名家辈出使得名声大噪”不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儒家思想没有吸收融合其他学派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即针对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行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B项正确;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地理和精神的整合与凝聚,排除A项;推行行省制,实行八股取士的是元朝和明朝,排除C项;平定边疆叛乱,大兴“文字狱”的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说明当时王国势力膨胀,据此分析,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从而无力同中央对抗,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分封诸侯,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广设郡县取代分封制,排除B项;明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废除行省制度,设立“三司”,排除D项。故选C项。
16.(1)郡县制的推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郡国并行制度,道家,继承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
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例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同时又有所变通,为维护刘氏天下的统治,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而且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通过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等政策,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得到发展,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郡国并行”使王国力量逐渐强大,产生王国问题。故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封建”思想的复活在汉代的表现是郡国并行制度。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17.(1)秦朝;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思想达到高度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1)
据材料一“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文明的沿承延绵的意义不可忽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具体措施有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维护了“大一统”政治格局,国家统一,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中央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思想达到高度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但是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