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不具有直接因果联系的是( )
A.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B.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C.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黄巾起义
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咸阳
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丞相权力膨胀 B.诸侯割据一方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4.建武十一年八月,(汉光武帝)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人]。”十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十三年冬十二月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掠)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人]。这段材料介绍了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
C.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D.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5.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
A.减轻农民负担 B.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C.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D.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6.“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两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7.毛泽东称东汉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 )
A.不合时宜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 B.没有得到“天命”的认可
C.王莽是外戚出身 D.改革没有遵循复古的原则
9.某起义军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注:甲子年,184年),天下大吉。”材料中的起义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大泽乡起义
10.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豪强地主横行 B.宦官把持朝政
C.外戚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1.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倡导节俭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2.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如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春秋战国纷争不断 D.王国与中央抗衡
1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下列措施中属于刘秀时期的是(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实行汉化措施
C.焚书坑儒 D.建立刺史制度
14.公元9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存在了( )
A.192年 B.193年 C.210年 D.211年
15.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时间轴上1和2两处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C.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他年老时,让位于禹。
材料二: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废除了些严刑峻法,提倡节俭。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材料三:东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禹解除的是哪条河流的水患?
(2)材料二中两位皇帝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皇帝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4)三则材料中的人物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
材料三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二涉及到的农民起义及其领导者。
(2)根据材料三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的时期,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因此二者不具备直接因果关系,D项正确;ABC项都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点睛】
2.A
【详解】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是外戚,他们“威权震朝廷”,这就是外戚专权,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戚,不是丞相、诸侯、宦官,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人]。”可知如果有虐待奴婢,要把虐待奴婢的贬为庶人;“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可知是下诏免除奴婢射伤人在闹市杀死的刑罚;根据“被略(掠)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可知是释放奴婢,使之成为庶人,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为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5.D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此外,光武帝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东汉后期,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于184年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B项;绿林赤眉起义发生在东汉建立之前,打击了王莽新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项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去社会基础。故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不合时宜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A项正确;“没有得到‘天命’的认可”的说法违背唯物史观,排除B项;改革成败与其出身无关,排除C项;改革是创新的过程与复古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注:甲子年,184年),天下大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预言暗示了东汉政权的灭亡。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黄巾起义反对的是东汉王王朝的统治,因此“苍天”代表东汉王朝,“黄天”代表黄巾起义军。C项正确;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排除AD项;公元前206—202年是楚汉之争,排除B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皇帝早逝、幼帝即位、重用外戚、外戚专权、皇帝长大、依赖宦官、宦官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AB项的内容,排除;图片体现一定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但是外戚扶植皇帝,皇帝长大后部分仍然要依赖宦官,C项说法片面,排除。故选择D。
11.D
【详解】
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下令释放奴婢,倡导节俭,惩处贪官污吏,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D项不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2.B
【详解】
图片反映宦官、皇帝和太后、外戚争夺权力,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豪强势力膨胀、王国与中央抗衡,排除AD项;图片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排除C项。故选B项。
【点睛】
13.A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实行汉化措施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C项;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算公元前后的年份,把两个年份数字相加,再减去一,因为没有公元0年。故202+9-1=210,C项正确;由此可知,西汉存在了210年,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时间轴上的1位于西汉建立初期,当时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时间轴上的2位于东汉建立初期,当时出现了“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时期;张骞西行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起义出现在秦朝末年,独尊儒术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B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与题干时间1、2不能对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1)舜。黄河。
(2)文景之治。
(3)光武中兴。
(4)有高尚的品质,有功于民,爱护百姓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他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他年老时,让位于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舜,禹解除的是黄河流的水患。
(2)依据材料二“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废除了些严刑峻法,提倡节俭”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文帝和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3)依据材料三“东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皇帝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光武中兴。
(4)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高尚的品质,有功于民,爱护百姓等是材料中人物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
17.(1)材料一:陈胜吴广起义;材料二:黄巾起义。
(2)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等。(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吴广。第二问:依据“东汉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黄巾起义。起义领导人是张角等人。
(2)根据“刘邦下令十五税一……恢复三十税一"概括可知,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根据秦汉末年赋税和兵役沉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可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要关注民生、重视减轻人民负担。依据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农民起义的教训可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要重视惩治魔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