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7 21: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如下图所示: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 B.为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C.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为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现在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新疆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最高行政长官名称为
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
3.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于2021年12月1日至6日在西安举办,包括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美术展览、艺术论坛4大板块共40余场活动。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B.有利于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C.最远抵达孟加拉湾沿岸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
4.因抵制新疆棉花登上热搜的耐克、阿迪达斯,股价大跌,市值合计蒸发约733亿元。耐克股价开盘大跌,盘初一度跌逾5%,阿迪达斯股价亦遭重挫。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____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权。( )
A.西域都护 B.新疆行省 C.分封制 D.察举制
5.“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成都
6.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唯一成果标志
A.A B.B C.C D.D
7.这位2000多年前致力于民族团结的使者,以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开拓精神,为加强我国各族人民的联系、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中外友好往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死后,葱岭以东的我国各族人民,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来往与日俱增。这位使者是
A.张骞 B.蒙恬 C.班超 D.卫青
8.“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这得益于( )
A.秦朝开凿灵渠 B.张骞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设置西域都护
9.2017年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黄金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往纵深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合作将更加密切。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代是(  )
A.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B.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C.宋代商人出海贸易的交通要道 D.清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10.如下图所示的这条古代商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沟通了历史与未来,这条商路的起点和途径A处的地点分别是( )
A.洛阳长安 B.长安兰州 C.长安银川 D.长安敦煌
11.第一手史料,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下列属于研究“古丝绸之路”第一手史料的是( )
A.长篇历史小说《张骞大传》 B.连环画《西域都护府》
C.邮票《张骞》 D.丝绸之路上北周遗址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12.西汉时开通了丝绸之路如图,这条商路从中国通往
A.西亚和欧洲 B.朝鲜 C.东南亚 D.日本
13.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朝时,把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西域 B.新疆 C.安息 D.大月氏
1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它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这些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这说明丝绸之路( )
A.促进了文明交融 B.沟通了世界各地
C.促进了物资交流 D.是由张骞开辟的
15.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促进中国与亚非拉地区的贸易往来
C.最远可到达大食 D.有利于区域文明的交流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如图1是古代著名的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的“先人”指的是谁?他第一次出使“中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青少年能从这位“先人”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条当时把中国丝绸运往罗马的主要路线。(在A、B、C处填上正确的地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条古老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的宝贵启示。
17.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都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让古老的丝路重放光芒,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读材料一回答问题:“秦王”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定都在哪?指出材料中反映“秦王”巩固统一的一项措施。
(2)材料二中“始开西域之迹”的起点是哪?“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
(3)填图,完成材料三中“古老丝路”在古代对外交流的成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故A正确;B错误;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无关,故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早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故排除D项。故选A。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与唐朝相关,排除BC项;清朝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往来,有利于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AB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行省是在元朝时期设立,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察举制的设立不是针对新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向西最远能够到达欧洲,故选B;咸阳、洛阳和成都都不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CD。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的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人民政府管辖,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不是匈奴,排除A项;丝绸之路得名的原因是丝绸是主要商品,而不是只运输丝绸,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科技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以后,我国葱岭以东西域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冶铁、凿井术等,相继在西域得到推广。同时,西域盛产的葡萄、苜蓿、胡葱、胡萝卜,以及骆驼、西域良马等,也先后传入内地。A项正确;蒙恬是秦朝抵御匈奴的人物,排除B项;班超经营西域,排除C项;卫青大败匈奴,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西域、中亚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使汉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传到了中原,C项正确;秦朝开凿灵渠是加强了和岭南的交往, 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命名西域从此归属中央政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要道。A项指的是大运河的开通;C项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D项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时期开通的,清朝时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B。
10.D
【详解】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敦煌后分南北两路,到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上北周遗址出土的罗马玻璃碗是“古丝绸之路”上出土的遗物,属于研究“古丝绸之路”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第二手资料是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摘要和重组,甄别和总结了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手资料或者第二手资料,一般由学者创作并由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典型的第二手资料如文献综述、教科书、非独家新闻、传记等等,故ABC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路线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因此是通往西亚和欧洲,A项正确;朝鲜和日本都位于中国东部,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D项;图示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亚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A项正确,排除B项;安息和大月氏是中亚地区,不符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它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这些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丝绸之路沟通了世界各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没有涉及物资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是丝绸之路由张骞开辟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区域文明的交流,故D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故A错误;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没有到达非洲和拉丁美洲,故B错误;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故C错误。故选D。
16.(1)张骞;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忠于祖国、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不忘使命等。
(2)A.长安;B.西域;C.大秦。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4)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的“先人”指的是张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中亚”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忠于祖国、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不忘使命等。
(2)
根据材料“如图1是古代著名的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和结合空间地理信息可知,A是长安,西汉都城;B是西域;C是大秦。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
(4)
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老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的宝贵启示是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
【点睛】
17.(1)前221年。咸阳。统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西安。公元前60年。
(3)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b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
(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由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得出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
(3)
经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一路西传 。而来自中亚、西亚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