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2009年5月23-28日,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此次诗歌的主题是“盛世中国,诗意长安。”下列能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和话社会生和谐的诗句是
A.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B.剑外忽闻收面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万骨 D.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衣
2.下列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朱温建立后唐政权 B.五代相继统治长江流域
C.十国都分布在南方 D.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3.唐朝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4.乾符年,参加黄巢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这句话表明
A.黄巢经历了唐朝和梁朝 B.朱温不是梁的开国皇帝
C.朱温夺取帝位代唐称帝 D.朱温所在的年号是乾化
5.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实质是( )
A.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延续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C.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延续 D.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延续
6.“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大运河的修建 B.三次征伐辽东
C.安史之乱的发生 D.藩镇割据的形成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最鼎盛时期的作品,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请问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李密 B.黄盖 C.朱温 D.黄巢
8.“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这一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是一场皇室内乱
C.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造成了唐朝灭亡
9.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中填入的内容是
A.秦岭大地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0.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以安史之乱为写作背景的诗句是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黄巢在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将贪污犯罪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12.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七国之乱 D.黄巢起义
二、综合题
1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 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可以说,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堪称一代明君,然而此后的他却又与昏君别无二致,结果导致朝政极为混乱,为此后的动荡局势埋下了巨大隐患,安禄山正是通过出色的演技和贿赂各级官员,这才积聚力量最终发动了叛乱。
(1)材料一中列举了隋炀帝的哪些举措?据此分析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李隆基”导致“朝政极为混乱”的原因有哪些?安禄山的“叛乱”对唐朝国势产生了什么影响?给唐朝致命打击的是哪一史实?
(3)从隋唐的盛衰史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 “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 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2)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时的政府自然远比汉朝时更加富庶了。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汉唐之间的数百年里,长江流域的人口有了飞速的发展。尽管国都定在西安,政权也把持在关中军事集团手中,但唐时全国经济重心已从生产小麦、小米的渭河流域和华北平原转移到了产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转移即是隋朝兴建大运河的原因。
材料二: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 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材料三:唐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一切都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第一,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第二,除了京都及地方州县治所的市场设置外,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了发展。这种集市贸易在当时称为草市、虚市、野市等,多分布在水陆交通的要冲。第三,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队伍越来越庞大。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
材料四:安史集团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河北民众“所指屯结,多至二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关中人民“往往杀贼官吏,诛而复起,相继不绝”。广大人民的坚决抵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兴建大运河的原因?指出大运河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城市?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划线部分的“郑公”的姓名?指出同一时期朝廷中两个著名的宰相?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商业繁荣的标志?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安史集团失败的原因?这一场战乱带来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隋唐时期的繁盛与衰亡对今天中国建设的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反映少数民族对汉族生活的影响,说明双方友好往来,交往频繁,A项正确;“剑外忽闻收面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反映平定安史之乱的史实,排除B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万骨”反映唐朝贫富不均,人民生活困苦的史实,排除C项;反映官僚生活多奢侈,老百姓缺衣少食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五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十国中有九个政权在南方,有一个政权“北汉”在北方太原,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南方地区战乱少,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3.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诗人杜甫所经历的“世乱”指的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故选C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故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故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此时杜甫早已去世,故排除D项。
4.C
【详解】
根据“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可知,朱温夺取帝位代唐称帝,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是梁的开国皇帝,排除B项;根据“改年号为开平”得出朱温所在的年号是开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B项正确;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延续,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延续,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世乱”是指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C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三次征伐辽东是隋炀帝时期,排除AB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诗作。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正确;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位著名领袖,黄盖是东汉末年吴地的名将,均与“唐末”不符,排除AB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大诗人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写下了《垂老别》,C项正确,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叛乱,排除B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没有造成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创作的背景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A符合题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诗篇《游山西村》,排除BCD。故选A。
11.A
【详解】
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黄巢起义并没有推翻唐朝,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B项;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尤其造成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大量人口大量减少,因此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A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B项。
13.(1)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2)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黄巢起义。
(3)恰当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等。
(1)
根据材料“即建洛邑”“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列举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举措;据此可知,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2)
根据材料“然而此后的他却又与昏君别无二致,结果导致朝政极为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隆基”导致“朝政极为混乱”的原因有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根据材料“安禄山正是通过出色的演技和贿赂各级官员,这才积聚力量最终发动了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禄山的“叛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唐朝致命打击的是黄巢起义。
(3)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统治者的统治措施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恰当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等。
14.(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意义:标志着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2)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详解】
(1)由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可知,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安史之乱。755年,安禄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据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所学可知,起义军在的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5.(1)原因:政治上巩固政权,控制江南;经济上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北端:涿郡(今北京);南端:余杭(今杭州)
(2)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3)城市的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了发展;商人队伍越来越庞大
(4)安史集团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广大人民的坚决抵抗;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5)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善用人才;注重经济的发展等。
【详解】
(1)根据材料“尽管国都定在西安,政权也把持在关中军事集团手中,但唐时全国经济重心已从生产小麦、小米的渭河流域和华北平原转移到了产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归纳出政治上巩固政权,控制江南;经济上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根据材料二“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郑公是唐太宗时期的谏臣魏征。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3)根据“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可归纳出城市的发展;根据“第二,除了京都及地方州县治所的市场设置外,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了发展。这种集市贸易在当时称为草市、虚市、野市等,多分布在水陆交通的要冲”可归纳出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了发展;根据“第三,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队伍越来越庞大。商人中既有贩卖各种物品的大小行商,也有经营客舍、行铺、车坊的坐贾。”可归纳出商人队伍越来越庞大。
(4)第一小问原因,根据“安史集团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可归纳出安史集团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的;根据“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可归纳出叛军十分残暴,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无比愤怒;根据“广大人民的坚决抵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可归纳出广大人民的坚决抵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善用人才;注重经济的发展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