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失去积极意义,考试内容趋于八股,遂叫八股取士。下列关于明清“八股取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C.考生答卷必须按固定的格式来写 D.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2.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答卷的文体格式, 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明朝这一制度称作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多为后人所诟病,下列能支持这一态度的是
①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题目解释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③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④培养了大量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明朝,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你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资治通鉴》 C.《史记》 D.《梦溪笔谈》
5.1368年,农历戊申年,猴年,明朝洪武元年,大明开国。这一年标志着在中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结束。从此大明王朝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那么1368年是属于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7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6.《明史·刑法志》中提到,厂卫只听命于皇帝,其本身的约束缺乏制度,逐渐沦为帝王极端私欲的鹰犬;厂卫具有单独的羁押、刑讯取证的权力,其设立对司法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由此可知,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自身缺乏制度的强制约束 B.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逐渐瓦解
C.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特务机构沦为皇权专制的工具
7.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朝刚建立,事务繁多杂
B.官员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
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了丞相
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
8.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他这样做目的是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军事
9.明朝时期,许多商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的代表是( )
A.晋商和徽商 B.徽商和浙商
C.苏商和浙商 D.浙商和晋商
10.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1.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强化皇权,下列措施属于地方改革内容的是
A.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B.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C.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D.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12.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朱元璋自己也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废除丞相制度
13.据考证,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份,合计3291桩事。明太祖着实成了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枢机构效率低下 B.明太祖勤于政事
C.六部职权划分过细 D.丞相制度的废除
14.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的是( )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 C.八股取士 D.西厂
15.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绒望之继世。狐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该制度在唐朝有何新发展?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材料三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5)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17.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八股取士”,考生只能在程朱理学氛围内作答,不能有自己的见解,不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八股取士”的特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行政官制,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统治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规定科举制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解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八股取士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进步,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不得违背,A项正确;BCD项不是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数加1,因此,1368年属于14世纪60年代,C项正确;A、B和D项计算方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
6.C
【详解】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C项正确;自身的问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传统的司法监察体系仍然存在,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D项只是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朱元璋工作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出现事务繁忙显现,C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项。
8.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权,B项正确;明太祖是为了强化皇权,而非控制军队、钳制思想和改革军事,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A项正确;明朝没有浙商和苏商一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A项正确,排除D项;试题类型繁多是明朝以前的科举题型,排除B项;唐朝时科举以诗词为主要内容,排除C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D项正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属于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和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也都属于中央官制的调整,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处理的政事增多是因为废除了丞相制,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D项正确;AB项是清朝时期,排除;设厂卫特务机构与处理批阅奏章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加强了,但皇帝事事过目,国家事务亲力亲为,这就大大增加了皇帝的负担,因此导致题干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废除丞相制度,D项正确;中枢机构中丞相制度废除,中枢机构效率低下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太祖勤于政事、六部职权划分过细不是导致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BCD项都是明朝设置推行的,而不是明朝废除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这些都是加强皇权的体现,B项正确;A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科举制度;隋朝。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4)八股取士;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5)许多读书人为了被录取,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可得知设置了科举考试及第制度后,贫困老百姓希望靠读书求得功名,富贵官宦之家希望读书中第使家族继续繁荣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第之设”是指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
依据所学知识,唐朝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最重要科目;武则天设立殿试制度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3)
根据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作用:为选拔人才,创立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4)
根据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可得出反映的是明朝“八股取士”这一选官制度。有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目的是统一思想,焚书,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摧残文化财富;坑儒,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钳制思想。而明朝八股取士”这一选官制度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故八股取士”与“秦焚书”相同点是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5)
依据所学知识,明朝时采用“八股取士”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弊端突出,使得许多读书人为了应试能够被录取,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7.(1)贵族平民都可以参加考试(来自材料),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结合所学)
考试内容广泛(来自材料),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结合所学)
以文章为准,择优录取(来自材料),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结合所学)
(2)原因: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任意一点即可);措施: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任意一点即可)
(3)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
(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的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贵族平民都可以参加考试,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考试内容广泛,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以文章为准,择优录取,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2)依据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的信息可知,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依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的信息可知,其重大改革措施是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3)依据材料三“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是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演变的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