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3 月光曲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选词填空。
宁静 清幽 恬静 幽静
1.( )的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照着她大大的眼睛。
2.一个( )的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美丽 美妙 美好 清秀
3.贝多芬那( )的琴声,给兄妹俩留下了( )的回忆。
4.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面庞上,显得格外( )动人。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月光照下来,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格外明亮动人。
D.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条长龙。
3.读句子,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他沿着弯弯曲曲________(A.qū B.qǔ)的小路向前走,忽然从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写的曲________(A.qū B.qǔ)子。
②盲姑娘从琴声中知道,给她弹曲子的________(A.de B.dí)人的________(A.de B.dí)确是贝多芬。
③盲姑娘从美妙的乐________(A.yuè B.lè)声中感受到了快乐________(A.yuè B.lè)
4.贝多芬被称为( )
A.“音乐之王”
B.“琴圣”
C.“乐圣”
5.选择正确的读音。
乐________曲lè yuè 入场券________ quànjuàn
微弱________rò ruò 纯熟________shú shóu
恬________静tián qià 飞奔________ bēn bèn
二、填空题
6.形近字组词。
茵( ) 盲( ) 券( ) 腊( )
菌( ) 育( ) 卷( ) 蜡( )
7.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人闲适,安静。( )
(2)形容海上的波浪闪闪发光。( )
(3)形容时间十分的短。( )
三、语言表达
8.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是家喻户晓、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0.短文中的语句,哪些是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描写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请把相应的语句序号填在横线上。
实实在在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引起的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段通过描写兄妹俩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月光曲》的音乐变化,请根据文意连线。
第②③句描写 表现了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转折。
第④句描写 表现了琴声悠扬、舒缓。
第⑤⑥句描写 表现了乐声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的地方升起来。③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2.按原文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的地方升起来。③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轻纱似的微云。
1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1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①____;②____;③____。
15.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宁静 恬静 2. 清幽 幽静
3. 美妙 美好4.清秀 美丽
【详解】
略
2.C
略
3.A;B;A;B;A;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①他沿着弯弯曲曲(A.qū )的小路向前走,忽然从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写的曲(B.qǔ)子。
②盲姑娘从琴声中知道,给她弹曲子的(A.de )人的(B.dí)确是贝多芬。
③盲姑娘从美妙的乐(A.yuè )声中感受到了快乐(B.lè)。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C
【详解】
略
5.yuè;quàn;ruò;shú;tián;bēn
【详解】
乐曲yuè,是多音字;入场券quàn,是多音字;微弱ruò ,韵母是uo,不是o; 纯熟shú,是多音字;恬静tián;飞奔bēn。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6. 绿茵茵 盲人 入场券 腊月 细菌 教育 卷子 蜡笔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①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 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茵”和“菌”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
茵:古代车子上的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可组词:绿茵茵、绿草如茵、绿茵、坠溷飘茵、香茵等。
菌:某些低等生物,以寄生或腐生方式摄取营养,如细菌、黏菌、真菌等。可组词:杀菌、细菌、霉菌、噬菌体、酿母菌、球菌等。
“盲”和“育”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
盲:1.瞎;看不见东西。 2.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不懂。 3.盲目地。可组词:文盲、盲从、盲动、盲目、雀盲眼、盲文等。
育:妇女生产;培养成长。可组词:体育、教育家、孕育、发育、繁育、德育等。
“券”和“卷”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
券:[quàn]: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 [xuàn]: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构件。可组词:稳操胜券、国库券、证券、金圆券、有价证券、胜券、礼券等。
卷:[juàn]:机关里保存的文件。 [juǎn]:1.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 2.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 3.裹成圆筒形的东西。 4.(~儿)卷子(juǎn·zi)。 5.用于成卷儿的东西。可组词:席卷、卷宗、卷逃、卷曲、卷铺盖、卷轴等。
“腊”和“蜡”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字义不同。
腊:1.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可组词:腊梅、寒冬腊月、腊肠、腊肉、腊月、腊八等。
蜡:1.动物、植物所产生的,或石油、煤、油页岩中所含的油质,常温下多为固体,具有可塑性,能燃烧,易熔化,不溶于水,如蜂蜡、白蜡、石蜡等。用作防水剂,也可做蜡烛。2.蜡烛。可组词:蜡烛、蜡黄、石蜡、蜡像、蜡丸等。
7. 恬静 微波粼粼 霎时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所给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应词语的能力。
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结合所给释义写出词语即可。
(1)恬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
(2)微波粼粼:微:细小;粼粼:细小的水波闪闪发光。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3)霎时:极短的时间;忽然之间。
8.贝多芬的逸闻趣事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长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服务员喊来说:“算账。多少钱 ”
服务员先是一愣,接着扑的一声笑了,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呢,怎么就要付钱呢!”
1812年,德国文艺界的两位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波希米亚人的浴场相遇。
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现在第一次见面,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和诗才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当他们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从他们身边走过。贝多芬从来就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因此,当太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向他点头招呼时,贝多芬却把头一昂,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
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把帽子脱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这时,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辞皇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了以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个庸俗的人。”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详解】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
贝多芬的逸闻趣事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长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服务员喊来说:“算账。多少钱 ”
服务员先是一愣,接着扑的一声笑了,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呢,怎么就要付钱呢!”
1812年,德国文艺界的两位巨人贝多芬和歌德在波希米亚人的浴场相遇。
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现在第一次见面,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和诗才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当他们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从他们身边走过。贝多芬从来就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因此,当太子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向他点头招呼时,贝多芬却把头一昂,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
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把帽子脱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这时,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辞皇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了以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个庸俗的人。”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9. 美妙的琴声把兄妹俩陶醉了。 贝多芬弹曲子。 贝多芬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家喻户晓的音乐家)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略
10. ①⑦ ②③④⑤⑥⑧
11.
10.
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虚实结合,指的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由此我们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实实在在的事物是:“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这是现实中的场景。
所谓想象中的场景是虚写,由“仿佛、好像”等关键词可判断:“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以及句子“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1.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音乐创造出的意境的理解能力。
我们由句子“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可知,音乐节奏非常舒缓。再由“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知,音乐节奏气势逐渐增强。由句子“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知,音乐的气势越来越高昂激越。
12.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1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4. 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海面波涛汹涌
15. B A C
1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语段选自课文《月光曲》,本文主要写的是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他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来到了一所茅屋前。他听到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故本题根据课文原文填空即可。即: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筛选能力。完成本题需要看清题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实在事物指真实存在的事物。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通过阅读语段,文中的“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句子,按照要求用横线画出来即可;
文中的这些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类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按照要求用波浪线画起来即可。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作答。
通过阅读语段,从“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可知这是皮鞋匠第一次联想的画面,是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从“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知这是皮鞋匠第二次联想的画面,是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从“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知,这是皮鞋匠第三次联想的画面,是海面波涛汹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深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文中的②③句“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这两句话描绘了皮鞋匠的想象,旋律变化应该是平静、柔和的,因此音乐节奏应该是清幽舒缓的,故选B;
文中的第④句“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句话衬托出月光曲的意境很美,可以间接地表现出月光曲的旋律很优美。应该表现出乐声的气势逐渐增强,故选A;
文中的⑤⑥句“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两句话想象出海面上风大浪急,浪花翻涌,在皎洁的月光下看得一清二楚,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