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
A.辛亥革命尚未成功 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 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
2.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C.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D.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
3.民国38年是公元多少年
A.1948年 B.1949年 C.1947年 D.1946年
4.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5.康康的爷爷今年八十大寿。有人问康康:你爷爷出生民国多少年?康康的正确回答是
A.民国二十六年
B.民国二十七年
C.民国二十八年
D.民国二十九年
6.“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材料中的“那个元旦”指的是( )
A.1911年1月1日 B.1913年1月1日
C.1912年1月1日 D.1914年1月1日
7.它的成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也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它指的是什么?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9.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被尊称“中华民国国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颁布《中华民国宪法》 B.提倡“三民主义”
C.“起共和而终帝制” D.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下列辛亥革命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11.孙中山说:“革命为唯一法门.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领导的哪场“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A.二次革命 B.辛亥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革命
12.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3.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一生为改造我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是
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
③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④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14.“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而是为独立思考,为站起来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
A.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来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C.民族平等意识开始觉醒 D.中国封建制度已经结束
15.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抗袁世凯,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武昌起义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
材料二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求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在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辛,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编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学习西方的具体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出现”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们“为后来的改革”而进行的“种种实践活动”一个事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走向近代化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自强”或“革命”的代表性事件,分析它在中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取静集》《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材料三 110年前,以……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该运动的序幕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文”是谁?请一句话概括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他领导“颠覆满洲专制政府”的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由此梁启超总结了教训,得出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解放人们的思想的结论,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运动,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民众精神麻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救亡图存大势所趋,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根据材料“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可见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增强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封建制度的终结,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1年为1912年,则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例如:民国100年换算公元纪年,就是100+1911=2011,民国100年就是公元2011年)。公元纪年法转换民国纪年法的方法:公元纪年法年份-1911=民国纪年法年份(例如:公元2011年换算民国纪年,就是2011-1911=100,公元2011年就是民国100年)。本题民国38年=1911+38=1949年,B项正确;1948年为民国37年,排除A项;1947年为民国36年,排除C项;1946年为民国3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意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意图建立共和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主张是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C项正确;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为民国1年,康康的爷爷今年八十大寿,出生时间为2019-80=1939年。1939年-1912年+1年=民国28年。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X年等于公元X年加1911。
6.C
【详解】
根据材料“……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故文中“那个元旦”指的是1912年1月1日,C项正确;A、B、D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选项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但以失败告终。选项C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忠君爱国”指的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抑君爱国”指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抑制君主权力)来挽救民族危亡;“叛君爱国”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清末新政是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它与“抑君爱国”“叛君爱国”都不符;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它与“忠君爱国”“抑君爱国都不符。故选项ACD表述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被尊称“中华民国国父”,他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中“起共和而终帝制”,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曹琨在1923年、蒋介石在1946年分别颁布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来维护北洋军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故B正确;二次革命反对的是袁世凯, 排除A项;护国战争是为了维护中华民国,此时已经推翻了清朝统治,故排除C项;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把革命推向全国,故排除D项。故选B。
12.B
【详解】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民报》是其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 年 1 月 1 日 ,孙中山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因此,图中①②分别为中国同盟会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项正确;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之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192年3月,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了五四运动。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
14.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等级陋习,而且促进了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来,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据所学知识,1912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大选中获胜,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为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了二次革命,A项正确;191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B项排除;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B项排除;1911年孙中山领导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D项排除。故选A项。
16.(1)学习先进技术(制器之器)
(2)背景:洋务运动;民族危机严重。事例:公车上书;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3)特点:渐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艰难曲折。
示例一: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示例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1)
依据材料一信息“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并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之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
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出现”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危机严重,受洋务运动影响。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二信息“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组织了公车上书;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等。
(3)
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在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辛,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可知,中国走向近代化历程的特点是:渐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艰难曲折。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17.(1)运动: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2)孙中山;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
(3)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拉开了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序幕;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 开始探索新的教国之道“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一中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公车上书。
(2)根据材料'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团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三中的“文”是孙中山;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颠覆满洲专制政府的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拉开了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序幕;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