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06: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契丹国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唐太宗 C.耶律阿保机 D.杨坚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杯酒释兵权 ②契丹建国 ③北宋建立 ④元昊称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3.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露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C.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
B.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并向他们俯首称臣
C.“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D.“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5.下表观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撰《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6.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加快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彻底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7.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李世民 B.朱温 C.耶律阿保机 D.赵匡胤
8.下列搭配中,错误的是
A.赵匡胤一一陈桥驿兵变 B.石守信一一杯酒释兵权
C.宋真宗一一“澶渊之盟” D.辽太祖一一燕云十六州
9.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时期。下列没有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蒙古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10.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牛羊遍地,头发花白的人都没见过战争”。这表明( )
A.澶渊之盟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 B.宋辽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C.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元昊 B.努尔哈赤 C.阿保机 D.阿骨打
12.“澶渊之盟”的签约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金与北宋 D.金与南宋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春《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善书于大契丹皇帝阅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春《续资治通鉴长编》
(1)指出材料一中“朕”实行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史实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拓跋”建立的政权?概括“契丹”和“拓跋”的共同之处?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架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契丹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一政权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2)联系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反映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请你概括黄仁宇先生评定“1005年的协定”所产生的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什么?
(2)“二敌”在哪些方面仿效了“中国”(中原王朝)?
(3)他们为什么要仿效中原王朝?他们仿效中原王朝对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材料二中“(辽)与朝廷”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所以契丹国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C项正确;元昊是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排除A项;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排除B项;杨坚建立了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杯酒释兵权发生在963年;②契丹建国是在916年;③北宋建立是在960年;;④元昊称帝是在1038年。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④,D项正确;ABC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澶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在边境上开设互市,目的是通过榷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南北经济联系,实际上澶渊之盟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C项正确;互市设立带来了和平,排除A项;澶渊之盟是宋朝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不能说是实力均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隔阂的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这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但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并不是向他们俯首称臣,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真宗、苏轼、范文澜和赵永春,这四个人身份不一样,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对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也不一样,可见,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故C符合题意;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说法过于绝对,故B不符合题意;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与史实不符,说法过于绝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B
【详解】
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与长江流域的开放无关,排除A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宋朝都是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双方政权的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C项正确;李世民是唐朝皇帝,排除A项;朱温建立了后梁,排除B项;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D项符合题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宋太祖与石守信等大将喝酒时,收回了兵权、宋真宗时,辽与宋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均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在1125年,被金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因此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没有与南宋并存过,D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党项族建立的西夏都与南宋并存过。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头发花白的人都没见过战争”说明当时宋辽之间已经长时间没有爆发战争,C项正确;牛羊遍地是宋辽之间和平局面带来的影响之一,并不能说明澶渊之盟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排除A项;宋辽之间不是南北对峙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C项正确;元昊是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排除B项;阿骨打是金朝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A项正确;西夏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宋夏和议,排除B项;金与北宋订立的盟约是海上之盟,排除C项;金与南宋订立的盟约是绍兴和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或者回答文成公主入藏。合理亦可。
(2)西夏;仿效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等少数民族汉化措施
(3)“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朕”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可知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建立的政权是西夏;“契丹”建立的辽和“拓跋”建立的政权西夏的共同之处,都是仿效汉族官制、任用汉族人才,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法等少数民族汉化措施。
(3)根据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善书于大契丹皇帝阅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因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4.(1)耶律阿保机;契丹;辽。
(2)反映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使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一方面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可知与“澶渊之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因此“契丹皇帝”是指耶律阿保机;“北朝”是指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权,这一政权在历史上称为辽。
(2)根据材料二“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材料二反映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使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知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由“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可知宋辽订立的和议,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因此黄仁宇先生评定“1005年的协定”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15.(1)指辽和西夏。
(2)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3)巩固统治;加速了辽、西夏政权的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4)澶渊之盟。
【详解】
(1)由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可知,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契丹族建立的辽和党项族(拓跋氏)建立的西夏。
(2)据材料一“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和所学可知,辽和西夏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和西夏仿效中原王朝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巩固统治。他们仿效中原王朝加速了辽、西夏政权的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4)材料二中“(辽)与朝廷”是通过澶渊之盟实现和好的,1004年秋,辽军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临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史称澶州之战。1005年1月北宋与辽在澶州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