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B.元朝的建立为统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C.开元盛世是唐朝鼎盛时期
D.李自成发动起义
2.“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进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从以上歌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
A.该起义军的领导是黄巢 B.唐末人民生活困苦
C.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的拥护 D.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
3.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隋唐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辽宋夏金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是
A.大金 B.张楚 C.大顺 D.大辽
5.公元1644年4月,明朝都城北京被攻占,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而亡。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推翻。推翻明王朝的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皇帝
6.李自成起义,推翻了哪一王朝的统治?( )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7.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下列对这一朝代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蒙古族建立 B.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C.最早的国号是大金 D.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8.下图人物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继续进攻明朝 B.统一女真各部
C.改女真为满洲 D.改国号为请
9.1999年12月 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澳门曾经被哪一个殖民国家占据 ( )
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法兰西
10.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B.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C.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D.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11.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朱元璋 D.李世民
12.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A.文字狱的盛行 B.官吏贪污成风 C.民族关系融洽 D.人口快速增长
13.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北京煤山的歪脖树见证了他的死亡,他是( )
A.明神宗 B.明熹宗 C.崇祯帝 D.明武宗
14.“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黄巢 D.刘福通
15.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其主要原因是
A.李自成作战英勇,领导有方 B.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 D.“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二、综合题
16.信息窗口题
信息一:
信息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信息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信息四: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
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新华网《习近平提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请回答:
(1)信息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哪里称帝?
(2)信息一中的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是什么?
(3)信息二中的皇帝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4)信息三中的“闯王”指的是谁?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5)信息四中的郑和下西洋给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启示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后元明清时期不断完善、变化。但无论如何,在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
材料一:据记载,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材料二: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科举考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的人最终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材料三: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______”,“______”,“不嗜杀”的三条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后,逐步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1)阅读材料一,分析宋代每次录取人数多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分析这种转变始于什么朝代的什么政策措施。
(3)请完成材料三填空内容。
(4)阅读材料四,满族贵族集团对于统治形势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用了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学说来巩固自身的统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事实,也就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发动起义,属于历史史实。D项正确;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可知ABC项属于历史结论,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
2.D
【详解】
根据材料“……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闯王”指的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护,故D项正确;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历史,与唐朝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军纪严明,排除C项。
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代表,其建立的政权是大顺,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A项符合题意;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排除B项;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排除C项;顺治皇帝,是清代入关后第一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隋朝在瓦岗军起义打击下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排除A项;北宋被金所灭,南宋被元所灭,排除B项;清朝统治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改国号为清。因此清朝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由蒙古族建立”。A项符合题意;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44年,镇守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BCD项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因此,B项与皇太极无关,B项符合题意;皇太极即位后,继续进攻明朝,并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因此,ACD项均与皇太极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明朝中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带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项正确;图一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排除A项;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排除B项;两幅图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随后,清太宗对明朝加强攻势,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B项正确;努尔哈赤是迁都沈阳的人,排除A项;朱元璋建立明朝,排除C项;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意思是说当了三年清廉知府,也能到手十万两雪花似的银子,反映出清朝官吏的腐败,贪污成风,B项正确;文字狱是指思想方面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官吏的腐败,不是民族关系融洽、人口快速增长,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官员贪污昏庸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后来的李自成成为农民军的领袖。他率领的部队坚甲铁骑,逐渐成为各路起义军中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1644年3月,李自成指挥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杀,明朝至此宣告灭亡,C项正确;ABD项不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民谣中的“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朱由检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B项正确;张献忠与“闯王”称号无关,排除A项;黄巢在唐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刘 福通与“闯王”称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免赋”是中国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口号,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空前苛重,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表达了广大贫苦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反对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D项正确;李自成作战英勇,领导有方不是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不是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的原因,排除B项;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与李自成军队得到广大人民拥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朱元璋;应天。
(2)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3)加强君主专制。
(4)李自成;“均田免赋”。
(5)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对外交往要做到双赢。
【详解】
(1)依据信息一中的人物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的历史人物是朱元璋,他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
(2)依据信息一的地图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出发地是刘家港,最远到达的地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3)依据信息二中“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4)依据信息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闯王”指的是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
(5)依据信息四“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给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启示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对外交往要做到双赢。
17.(1)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
(2)明朝的八股取士
(3)行汉法,行仁政
(4)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为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吸取隋唐五代的教训,重用文臣,而且分化事权,形成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通过科举考试大量录取官员。
(2)根据“这种科举考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的人最终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始于明朝的八股取士。
(3)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所以横线处应该填写行汉法,行仁政。
(4)根据“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