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楔形文字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A.
B.
C.
D.
2.“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意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它来源于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拿破仑法典》 D.《天方夜谭》
3.迄今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民法典》
B.《刑法典》
C.《商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
4.这里(下图)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数千年来人类世界的中心地带,是世界的心脏。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是
A.佛教
B.《汉谟拉比法典》
C.金字塔
D.《查士丁尼法典》
5.一位游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件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世界上 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制定的目的是
①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②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
③保护奴隶的权利不受侵犯④保护商人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被断指。此规定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法典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社会全体人的利益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7.“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发现,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138个房间里有两座大厅,其中一座有长凳六排,每排可坐1~4人。在这里,他们还发现有黏土制作的墨水瓶和刻上楔形文字的小黏土板。从种种迹象看来,可以知道这是当时马里城一个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材料中所提到的学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
A.古巴比伦 B.古埃及 C.古印度 D.古中国
8.《汉谟拉比法典》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该法典
A.文字优美 B.影响深远 C.内容丰富 D.结构严谨
9.某部法典条文共282条,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该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这部法典通行于
A.古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 D.古罗马
10.如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情况
B.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反映了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D.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11.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下列文明成果产生于两河流域的是
A.金字塔 B.长城 C.佛教 D.《汉谟拉比法典》
12.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横线上应该补充的内容是
文明名称:古巴比伦文明 出现时间: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 著名人物:汉谟拉比 文明发源地:________
A.黄河流域 B.古代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13.在巴黎卢浮宫里陈列着一件历史文物(如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B.上面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
C.上面刻的法典保护奴隶的利益 D.上面刻的文字资料都已经失传
14.《古巴比伦后期文献书信集》的一份私人契约规定:从12月2日起,伊波尼·马尔都克为塔木卡伊里·伊吉沙姆做沙马鲁工作(指代理零售商),为期一年,工资为六舍客勒银。这反映出古巴比伦( )
A.社会成员关系平等 B.出现资本主义
C.不再盛行奴隶制度 D.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15.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请你指出歌词所唱“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在图中标注的哪个地方?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6.(1)请将下列古文明的名字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迄今已知第一部成文法典颁布的地方;使用象形文字的地区
(2)亚非古文明是农业文明的代表。据图指出它们产生的相同自然条件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法典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其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死;违法的人在酒店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店主也要被处死。
——摘编自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其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资料。法典以“能被普遍接受”和“具有永久性”为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部法典?其实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为什么说该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资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两河流城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宇”,D项符合题意;A项诞生的文字是梵文等文字;B项诞生的文字是甲骨文;C项诞生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详解】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选A;B不是法典,排除;C是近代,排除;D是民间故事,不是法典,排除。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B
【详解】
根据图片“古巴比伦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 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所以B符合题意,佛教发源于古印度,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并区分文明古国的文明代表。
5.A
【详解】
依据材料中“石柱上的法典”可知是《汉谟拉比法典》,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18 世纪 汉谟拉比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维护奴隶社会的秩序,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并不是维护奴隶的权利不受侵犯,也不是保护商人的利益。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材料“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被断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C项正确;“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只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社会全体人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当时马里城一个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地处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由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A项正确;古埃及发明象形文字,排除B项;古印度发明阿拉伯数字,排除C项;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材料中“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说明该法典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丰富,不是文字优美,排除A项;材料也不是说明该法典影响深远和结构严谨,排除B和D项。故选C项。
【点睛】
9.C
【详解】
依据题干“某部法典条文共282条,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可知这部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为了维护奴隶制统治,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C正确;据此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详解】
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古巴比伦社会,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反映的内容与“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情况”无关,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反映的内容与“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无关,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反映的内容与“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题干“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来解答此题。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古巴比伦王国属于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D项正确;金字塔属于古埃及文明成果,尼罗河属于古代埃及的文明的摇篮,排除A;长城属于中国文明成果,黄河和长江属于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来源印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B项正确;中国的发源地是黄河、长江流域,排除A项;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历史文物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他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所以B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典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是楔形文字法典,所刻的文字资料并没有失传,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出现了一方出力工作,另一方出钱购买劳动力,这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D项正确;古巴比伦王国属于奴隶制社会,出现资本主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的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奴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
依据“古巴比伦王颁布了……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可知对应的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巴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图中A对应的是发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B对应的是发源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C对应的是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D对应的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B项正确,ACD项排除。故选B项。
16.(1)迄今已知第一部成文法典颁布的地方,是古巴比伦,填入中间方框;使用象形文字的地区是古代埃及,填入左第一方框。
(2)相同自然条件是处于大河流域。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此迄今已知第一部成文法典颁布的地方,是古巴比伦,填入中间方框;使用象形文字的地区是古代埃及,填入左第一方框。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古文明是农业文明的代表。古巴比伦、古埃及它们产生的相同自然条件是处于大河流域。
17.(1)《汉谟拉比法典》;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刑法等多个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1)
“法典”,依据材料一信息“该法典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其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得出:《汉谟拉比法典》。“实质”,依据材料信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和所学知识得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地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
“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其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得出:其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刑法等多个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