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这些文字中,唯一未被历史湮没,且不断发展演变,使用至今的文字位于图中
A.A
B.B
C.C
D.D
2.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当下的疫情,就是特殊的课堂。我们可以从我国数千年来的抗击疫病历史中汲取对当下防控疫情的启示,假如商代有“瘟疫”,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 )
A.龟甲和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牌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3.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下列图 中器物是司母戊鼎的是( )
A. B.
C. D.
4.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B.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D.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5.文物是文明的密码。下列文物留存了商朝文明密码的是( )
①铁制农具 ②甲骨卜辞 ③殷墟青铜器 ④牛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这反映的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灿烂的青铜文化出现在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7.下列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 )
A.纹饰精美,制作精湛 B.泥范铸造,工序复杂
C.数量增多,用途广泛 D.用料考究,科学严谨
8.下列组图代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其中商周青铜文明的代表成就是( )
A.猪纹陶体 B.四羊方尊 C.铜冰鉴 D.青瓷莲花尊
9.下图所示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从历史研究的价值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A.西周手工业的状况 B.西周的兴衰更迭
C.先秦文字演变路径 D.西周的诸侯征战
10.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文字:己已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上受年,吉。
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
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 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
11.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这个观点是说,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食具 C.礼器 D.货币
12.某一文化遗址因为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约15万片。1961年3月,它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这里的“它”位于图中的何处?( )
A.A B.B C.C D.D
13.北海市某学校进行探究学习,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材料如右图1。他研究的主题是( )
1、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2、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工艺复杂 3、商朝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
A.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出现铜器 B.商朝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C.商朝“司母戊鼎”工艺高超 D.原始社会到商朝的青铜工艺
14.下图中的青铜面具是1986年发现的某处古代文明遗址中数千珍贵文物的其中之一,谁能猜出这处遗址是在我国的哪一地区?( )
A.山西襄汾的陶寺都城遗址 B.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C.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 D.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15.2022年是农历壬寅虎年,汉字中,“虎”一直是个威风凛凛的字。下图展示了“虎”字演变的简单过程,据此可知( )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历尽千辛万苦,为治洪水用了长达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大家一致推选他为一位部落首领的继承人。
(1)禹被推举为谁的继承人?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制度?
(2)我们从大禹身上了解到哪些精神品质?
材料二:战斗开始,黄帝派出应龙与蚩尤接战,用水攻的办法攻蚩尤,这一战蚩尤失败了。
(3)战斗在哪里进行?请列举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材料三: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很丰富,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甲骨文记载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
17.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流域? 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
(2)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推断此碎片上的文字最有可能记录哪个朝代的历史?
(3)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A处是古代埃及,使用象形文字;B处是两河流域,使用楔形文字;C处是古代印度;D处是古代中国,使用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与甲骨文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A
【详解】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商代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A项正确;竹简或木牌、 丝帛或麻布、 宣纸都是商代之后的书写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图B是司母戊鼎,B项符合题意;图A是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排除A项;图C属于鼎器,但不是司母戊鼎,排除C项;图D是四羊方尊,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观察题干图片可知,题干图片文物中,②是甲骨文,③是司母戊鼎,它们反映了商朝文明的发展水平,故②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制农具,采用牛耕技术,到汉代还出现耦犁,排除①④。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商、西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光辉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7.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制作精湛,A项正确;泥范铸造,是青铜器制作方法,题干内容无法体现,排除B项;数量增多,用途广泛、用料考究,科学严谨,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商朝。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文明的代表成就。B项正确;河姆渡居民用来盛装东西的陶器,是猪纹陶体,排除A项;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排除C项;青瓷莲花尊,一般指北朝青瓷莲花尊,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诸侯是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的产物,武王伐纣时还没有分封制,D项符合题意;利簋是西周青铜器,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这一手工业状况,A项排除;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可以此了解西周的兴衰更迭,排除B项;腹内铭文属于先秦文字,可以了解先秦文字演变路径,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据材料“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上受年”等信息可知,商朝具备一定的疆域,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田赋收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记录,但未涉及对甲骨文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盉等;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所以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具,C项正确,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不是用作农具、货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出土于殷,也就是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可知他研究的主题与青铜器有关,即商朝时期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器,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D项;他研究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司母戊鼎,排除C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C项正确;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排除B项;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了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项正确;我国还有藏文等文字,排除A项;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是象形字,排除B项;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1)舜;禅让制
(2)如为治水坚定信念,不怕艰苦的精神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3)涿鹿;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大败蚩尤,此后双方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4)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详解】
(1)根据材料“禹历尽千辛万苦”、“为治洪水用了长达13年的时间”、“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及所学知识可得,禹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这是禅让制度下的现象,将位置传给贤能的人,得到大家的拥护。
(2)本小题相对较为开放,言之有理即可。如为治水坚定信念,不怕艰苦的精神品质。
(3)根据材料“黄帝派出应龙与蚩尤接战,用水攻的办法 攻蚩尤,这一战蚩尤失败了”及所学知识可得,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大败蚩尤,此后双方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4)内容:根据材料“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很丰富”及所学知识可得,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17.(1)黄河流域;司母戊鼎。
(2)商朝。
(3)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详解】
(1)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文物是半坡原始居民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图三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依据题干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可知碎片上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有可能记录商朝的历史。
(3)综合题干问题的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我们应该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