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06: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的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八王之乱,西晋走向衰落
C.祖逖北伐,收复部分地区 D.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
2.“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相比商鞅变法,上述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旧俗兴汉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九品行科举
3.史学家钱穆说:“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材料说明了孝文帝实行“汉化”的
A.原因 B.方式 C.措施 D.影响
4.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 )
A.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 B.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D.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
5.某同学正在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笔记,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请帮他选出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曹操 B.晋武帝 C.苻坚 D.孝文帝
7.如下图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的形势图,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
A.防止水患侵袭 B.躲避犬戎势力 C.充实北方边防 D.加强中原统治
8.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增强实力、巩固统治 B.鲜卑与汉族差异完全消除
C.以鲜卑服饰代替汉人服饰 D.将都城从平城迁到长安
9.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孝文帝改革 C.昭君出塞 D.淝水之战
10.“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B.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C.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D.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11.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北魏孝文帝将118个少数民族复姓改成汉族单姓,又带头与汉族女子通婚。上述措施的影响是
A.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提高了北魏的经济实力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下述记述可以说明
政权 民族 史书记述 出处
汉(刘渊) 匈奴 汉氏之甥① 《晋书·刘元海载记》
夏(赫连勃勃) 匈奴 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北燕(慕容氏) 鲜卑 有熊氏(炎帝)之苗裔②,世居北夷 《晋书·慕容廆载记》
北魏(拓跋氏) 鲜卑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注:①古代为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的通称②后代子孙A.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C.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方民族政权的更迭
14.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5.383年,前秦符坚在民心未附之际,强征北方各族壮丁大举进攻东晋,结果稍遇挫折前秦军中各将士就迅速作鸟兽散,符坚只得带领残兵逃回北方。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A.前秦符坚的骄傲轻敌 B.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
C.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东晋将领的精妙谋略
二、综合题
16.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风云人物,对中国历史进程有深刻影响。请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材料一 秦始皇辉煌政绩梳理表
重要领域 重大建树 深远影响
政权建设 扫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新局面,使统一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主流趋势。
制度建设 中央 确立皇帝制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承袭,在中国沿用2000多年。

地方 ②
经济建设 统一度量衡、货币 方便了国家的税赋征收,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促进了 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文化建设 ③
交通建设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度,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网。 首次统一交通标准,方面了各地交往沟通,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国防建设 修建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扩张了帝国版图,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缓解了北部边疆危机,拱卫了中原的安宁,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留下了中国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精神。
(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封建皇帝,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以上是小明同学对“秦始皇辉煌政绩”进行的整合梳理,请在表中①、②、③编号中任选2个,举出相关建树,说明深远影响。
【探究二】雄才大略汉武帝材料二
(2)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他继位初期曾面临“守业艰难”,但他凭借自已的文韬武略,巧妙化解了难题,做到了守业成功。材料二反映出汉武帝面临哪一守业难题?他是如何智慧化解这一难题的?
材料三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武帝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具体表现。
【探究三】一代圣君孝文帝
材料四
(4)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图中方框内填入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孝文帝采取以上两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将鲜卑族原来的复音姓氏改为近似的单音汉姓,总共改变了118个复姓。同时规定,鲜卑族的八个贵族姓氏与汉族北方的最高门第崔、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他的姓氏形成对等关系。
(1)材料一体现了历史上哪一位政治家勇于改革的思想主张?请你说出他改革内容中的一条。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个少数民族的哪一位皇帝的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可知材料体现了东晋时期统治相对安定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中,东晋打败前秦,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这使东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D项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B项;祖逖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与江南地区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秦始皇实现废分封行郡县,A项排除;汉武帝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王安石对科举制度改革,废除九品行科举,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受汉化熏染、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汉化”可知,知道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因此进行改革,这体现的是原因,A项正确;方式是改革, 措施是说汉族等, 影响促进了鲜卑的汉化,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说明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汉族人们学习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表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D项正确;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理解片面,排除B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D
【详解】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局面。孝文帝实现了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因此,材料中“他”是指孝文帝,D项正确;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参与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排除A项;晋武帝是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排除B项;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的国君,参与淝水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494年,孝文帝不顾大臣的反对,迁都洛阳。D项正确;防止水患侵袭、躲避犬戎势力、充实北方边防不是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增强实力、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A项正确;“鲜卑与汉族差异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倡导穿汉服,以汉人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是汉代,排除A项;昭君出塞也是汉代,排除C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与材料中汉化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B
【详解】
依据“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B项正确;此时期社会不是倒退的,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此时期国家是逐渐统一的,不是走向分裂,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此时期不存在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D项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项。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各政权之间战乱纷争,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中国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夏朝之前,排除C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北魏统一的是北方,南方经济发展与北方政权的改革无关,排除A项;激化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不符合改革史实,排除C项;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体现不了改革提高北魏经济实力的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依据题干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格说明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都跟汉族有联系,后世的创立者对其祖先进行追述,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是认同的,A项正确;表格体现的是北方民族不同的民族起源,不是共同的,排除B项;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题干表格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B
【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是远古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D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排除。故选B。
15.B
【详解】
由材料“前秦符坚在民心未附之际,强征北方各族壮丁大举进攻东晋,结果稍遇挫折前秦军中各将士就迅速作鸟兽散”及所学知识可知,前秦统一后,北方各民族尚未实现充分交融,缺乏凝聚力,所以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B项正确;材料体现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内部缺乏凝聚力,没有体现符坚的骄傲轻敌,排除A项;材料表明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内部缺乏凝聚力,没有体现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和将领的精妙谋略,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①建树: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被此后历代王朝继承沿用,经不断优化完善,成为2000多年来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
②建树:废分封,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③建树:统一文字。影响:确保了全国政令畅通:有利于不同地域人们交流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守业难题:地方封国势力做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统治。
化解办法:采用推恩办法,将地方封国由大化小,由强变弱,成功解除了地方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3)具体表现: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4)目的地:洛阳。目的:更好地学习和接收汉族先进文化(答进一步稳固北魏统治也可)。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或巩固了北魏统治。
(1)
依据材料表格一中制度建设可知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的影响是被此后历代王朝继承沿用,经不断优化完善,成为2000多年来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②是指郡县制,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依据材料中文化建设可知③是统一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统一文字确保了全国政令畅通,有利于不同地域人们交流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中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地方封国势力做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将地方封国由大化小,由强变弱,成功解除了地方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3)
依据材料三“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可得出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依据材料“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地巩固”可得出使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依据“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可得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
(4)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实行迁都洛阳,依据材料四左图中下方框是洛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材料中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可得出,孝文帝采取以上两项措施的目的是更好地学习和接收汉族先进文化;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或巩固了北魏统治。
【点睛】
17.(1)商鞅。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鲜卑族;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加了北魏的实力。
【详解】
(1)据材料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材料体现了商鞅勇于改革的思想主张。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据材料二“将鲜卑族原来的复音姓氏改为近似的单音汉姓,总共改变了118个复姓。同时规定,鲜卑族的八个贵族姓氏与汉族北方的最高门第崔,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他的姓氏形成对等关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鲜卑族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族孝文帝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加了北魏的实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