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06: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开凿于(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天地同悲。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3.小明想查阅一本古代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农业科学著作,此书应是(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三国志》
4.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下列哪部作品( )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女史箴图》 D.《伤寒杂病论》
5.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下列历史文化遗产属于山西省的是
A. B.
C. D.
6.这本古书是贾思勰所著,目录如下“卷一:耕田、收种、 种谷各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瓤、 芋等13篇;卷三:种葵(蔬菜)、蔓著等12篇;卷四: 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 篇;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等。而且在里面还发现了一幅图片(如下图),由此判断这部书是
A.《周髀算经》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7.下列著名历史人物与相关成就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他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②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③他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出了《水经注》一书。
a张衡 b郦道元 c祖冲之
A.①——a②——b③——c B.①——h②——C③——a
C.①——a②——c③——b D.①——c②——a③——b
8.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文中的“他”是( )
A.曹操 B.顾恺之 C.钟繇 D.王羲之
9.某班出了一期板报,专门介绍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四位历史人物。这期板报的主题应该是( )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10.某同学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他可以查阅
A.《黄帝内经》 B.《论语》 C.《伤寒杂病论》 D.《齐民要术》
11.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其中符合主题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搭配不正确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天下第一行书 B.顾恺之的绘画/线条优美
C.石窟艺术/精巧的雕塑艺术品 D.《齐民要术》/手工业总结巨著
1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以下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最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 )
A. B.
C. D.
14.下图所示为《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该书法的书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15.我国北朝时期的贾思勰写了一部书,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这本书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二、综合题
16.我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材料一:《汉书》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二:《汉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张骞传来《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传到天山一带。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翦伯赞《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情?
(2)根据材料二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这条商路的出发点在什么地方?这条商路的开辟有着什么作用?材料二图二中的丝绸之路穿过什么海峡?最远抵达什么地方?
(3)从材料三中找出西方传来的物产和文化。佛教文化对东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请你写出南北朝时期两个著名的石窟。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汉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大约在建安七年(202年),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农业科学知识的巨著它包括从选种、栽培、土壤肥料到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
——摘编自李寿仁《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请你为其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在书中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C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著作,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科学巨著,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药物学著作,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介绍了北方地区关于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B符合题意;《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编写的地理学巨著,排除A;《九章算术》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排除C;《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排除 D项。故选B。
【点睛】
题干中“农业科学著作”是解题的关键,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我国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内容及其丰富,反映了我国北方农业技术成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很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B符合题意;《兰亭集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A排除;《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画作,C排除;《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D排除。故此题选择B。
5.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云冈石窟属于山西省,C符合题意;良渚遗址属于浙江省,A不符合题意;秦兵马俑遗址属于陕西省,B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属于河南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详解】
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题干部分目录和内容可知,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齐民要术》。D项正确;《周髀算经》可知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不符题意,排除A项;郦道元《水经注》是地理著作,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故①对应a;根据所学可知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②对应C;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出了《水经注》一书。故③对应b。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8.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排除B项;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是我国外科鼻祖;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这四位历史人物共同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故A正确;BC表述比较片面,故错误;四位历史人物与绘画成就无关,故D错误。综上故选A。
10.D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D项正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排除A、C项;《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排除B项。故选D项。
11.D
【详解】
根据题意“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主题,《齐民要术》、曲辕犁、秧马属于农业方面的资料,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五禽戏属于医药学方面资料,含①选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是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D项符合题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排除A项;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线条优美,排除B项;石窟艺术是精巧的雕塑艺术品,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最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河南历史文化遗产是洛阳龙门石窟。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传入我国,龙门石窟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C项正确;ABD项都没有体现吸收外来文化,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兰亭集序》(摹本·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C项正确;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排除A项;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排除B项;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流跌宕落笔,运转龙蛇,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C项正确;《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排除A项;《水经注》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所著的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事情:张骞通西域。
(2)出发点:长安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海峡:马六甲海峡 地方: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物产:汗血马、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
文化:乐器乐曲、佛教哲学与艺术、希腊罗马的绘画
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4)启示:①汉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汉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商路是陆上丝绸之路,他的出发点是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依据材料二图二信息,可知图二是汉朝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多条海上航线。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依据材料三的“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可知从西方传来的物产有:汗血马、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依据材料三的“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张骞传来《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传到天山一带。”可知从西方传来的文化有:乐器乐曲、佛教哲学与艺术、希腊罗马的绘画。佛教文化对东方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时期开凿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汉朝的对外交往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启示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汉朝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17.(1)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2)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减轻赋税。
(3)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
(4)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者重视
【详解】
(1)由材料一“骨耜”“铁制农具”“耧车”,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是古代不同时期农业生产使用的农具,所以主题是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2)由材料二“推行屯田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可知,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有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减轻赋税。
(3)由材料三“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可知,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有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可知,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者重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