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
1.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
C. D.
2.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才能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不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A.唐玄宗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 B.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C.新罗人崔致远在唐朝做官 D.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3.唐朝时的书法家中,字体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是( )
A.柳公权 B.吴道子 C.颜真卿 D.欧阳询
4.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大运河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这位作家的观点主要想说明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
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5.以下有关唐朝的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经济的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6.如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上可以获取到的唐朝历史信息有( )
①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②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③艺术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④对外贸易往来的频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她统治期间,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材料中的“她”指哪位女皇帝
A.慈禧太后 B.吕后 C.长孙皇后 D.武则天
8.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9.经考古发掘, 隋朝洛阳含嘉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 有数百个粮窖。史载, 文帝末年, 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以上材料说明隋朝时
A.对外征战频繁 B.洛阳盛产粮食
C.社会经济发展 D.横征暴敛无度
10.对下列图表解读不准确的是( )
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B.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C.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11.这位皇帝弘扬“贞观”引“开元”,为盛世局面的开创作出重要贡献,以下史实与这位皇帝有关的是( )
A.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B.发展科举,创立武举
C.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D.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12.下列选项中,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最为可取的是( )
A.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该肯定
C.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 D.心胸狭窄,愧为人君
13.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4.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时期,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历史事件能体现唐朝这一主题的是
A.玄奘西行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和班禅
15.我国古代一位传奇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他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这位传奇僧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二、综合题
16.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如下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参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数据话衰落】
唐朝人口统计: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人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309人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86人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15760000人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的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诗歌咏志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材料二中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探亡国】
材料三:玉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摘编自《新五代史》
(3)材料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的“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灭亡的原因。
17.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一一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A.韩愈:“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B.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莱哇。”C.白居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D.王维“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
(2)以上诗句描述了唐都长安的风貌,分别反映了盛唐多个领域的盛况。请将诗句与以下四个领域正确搭配,填入序号即可。
①反映布局规整的是 ②反映对外交流的是
③反映人口众多的是 ④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是
(3)请举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一个典型事例。
材料三: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四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5)综上所述,简单概括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题干“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可知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结合课本所学,首先判断图片,图A秧马;图B曲辕犁;图C筒车;图D汉代耧车。唐朝经济繁荣,在农业方面,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一些中央的生产工具,如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属于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C正确;秧马是插秧的工具,A排除;曲辕犁是耕作的工具,B排除;耧车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D排除;故选C。
2.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有容乃大”是指唐朝在对民族、外交往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这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不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D符合题意;唐朝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典型事件有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新罗人崔致远在唐朝做官;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典型事件有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玄宗封南召首领为云南王等,故ABC三项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C项符合题意;柳公权的书法代表作是《玄秘塔碑》,他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健,后人把柳书与颜书并称为“颜筋柳骨”,A项不符合题意;B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民不聊生,引起社会动荡,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符合“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的说法,A符合题意;BCD项没有体现“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排除。故选择A。
5.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第一首唐诗《筒车》反映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二首唐诗《秘色越窑》反映了唐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第三首《登观音台望城》反映了唐朝商业繁荣;因此共同主题为唐朝经济的繁荣,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6.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给出的关于这件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胡人(西域人)说明当时对外贸易往来的频繁,具有开放的社会局面;而这件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艺术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据此可知,②③④是可以从该文物上获取到的唐朝历史信息,故B项正确;唐三彩反映了唐朝手工业发达,但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因此,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的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由题干中的“创立殿试制度”“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所以D项符合题意;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吕后,成为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长孙皇后,贞观十年(636年),崩逝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岁,谥号为德,史称“文德皇后”,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A符合题意;BD项是大运河开通的作用,不是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地,不符合题意;C不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详解】
根据“文帝末年, 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足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等信息可以看出,隋朝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因此粮食才会有所富余,故C项符合题意;对外战争要消耗粮食,排除A项;材料只说洛阳有储备,并不能证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B项;横征暴敛无度是隋炀帝,排除D项。
10.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时间跨度不到60年却先后出现五个政权,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社会动荡,故政局相对较稳定的解读是不准确的,D符合题意;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故A不符题意;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故B不符题意;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弘扬‘贞观’引‘开元’,为盛世局面的开创作出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唐玄宗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排除A项;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排除C项;宋朝重文轻武,分化事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并把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符合题意;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是封建时代对她的歧视性评价,故A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她的历史最大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武则天心胸狭窄,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黄巢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对外交流的相关史实,排除A、B项;册封达赖和班禅属于清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所以题干的这位僧人是玄奘,答案选B。
16.(1)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2)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朱温;统治腐败、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
(1)
根据所学可知,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8年,导致人口锐减。安史之乱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唐朝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诗歌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歌,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
根据材料可知,“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中国号为梁的是后梁,建立者朱温;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唐朝后期统治腐败、朋党之争、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等。
17.(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
(2)①:B;②:D;③:A;④:C。
(3)文成公主入藏。
(4)玄奘西行;鉴真。
(5)繁荣与开放。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据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的图表可知,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是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莱哇。”反映的是布局规整;“九天阔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反映的是对外交流;“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反映的是人口众多;“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密切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从此以后吐蕃历任赞普必报请中央政府“册命”,以后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长庆会盟),会盟碑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往来。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玄奘西游天竺。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精义,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促进了中日经济和文化交流。
(5)综上所述可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