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选择题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水浒________传(hǔ xǔ) 北风怒号________(háo hào)
咳嗽________(sù sòu) 追悼________(dào diào)
冠________军(guān guàn) 五更________(gèng gēng)
扎________绷带(zhā zā) 敷________药(fū fù)
2.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冠”字,和“张冠李戴”中的“冠”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怒发冲冠 B.衣冠不整 C.勇冠三军 D.冠冕堂皇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后,脸色变得十分严肃的原因是( )
A.“我”的问题让他很不高兴。
B.伯父刚刚救助了车夫,很累,不愿意回答。
C.伯父想到还有更多像车夫一样的劳动人民,心情十分沉重。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了老师的一番讲解,我恍然大悟,解答出了这道题目。
B.颁奖嘉宾竟然颠倒是非地将奖杯颁发给了未获奖的人。
C.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
D.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呈现出痛苦的表情。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B.竹匾下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C.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D.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二、填空题
6.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张( )李( ) 囫囵( ) ( )大悟
饱( )风( ) 三( )半( ) ( )连不( )
(1)读书不能( ),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你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 )吗?
(3)他( )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4)我听了老师的话( ):原来如此呀!
7.我能通过( )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殡仪馆 追悼 惊异 失声痛哭 挽联 吊唁 碰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黄包车 饱经风霜 硼酸水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用恰当的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怎能不使人感动得落泪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老师的介绍,使我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周黑洞洞的,容易碰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多,为别人想得少的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嘴唇发出声音。(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0.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____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12.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
菡萏:________
13.“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节选)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板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4.选文描写了 的场景。用“ ”画出描写中年闰土外貌的句子,对比少年闰土,你从中体会到了 。
15.“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闰土“欢喜”的是什么?“凄凉”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下面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说“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背景资料:此文写于1921年,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统治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hǔ;háo;sòu;dào;guàn;gēng;zhā;fū
【详解】
多音字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拼音正确的是:水浒(hǔ )传、北风怒号(háo )、咳嗽(sòu)、追悼(dào )、冠(guàn)军 、五更(gēng)、扎(zhā) 绷带、敷(fū)药。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C
略
3.C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作答。结合课文分析,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选“C”。
4.B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A.使用恰当。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B.使用不恰当。颠倒是非:把对的说成不对,不对的说成对。在这里用张冠李戴比较合适。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
C.使用恰当。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D.使用恰当。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5.A
略
6. 冠 戴 吞枣 恍然 经 霜 更 夜 接 断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恍然大悟
【详解】
考查补全成语和成语的运用。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三更半夜:指深夜;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指当天23:00到第二天1:00这个时间。
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7.拆词法、近义词法、反义词法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
我们在理解词语含义时,通常可以用拆词法、近义词法、反义词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殡仪馆:供停灵治丧的处所;设有殡仪礼拜堂的房屋。
追悼:对于死者的追念哀思。
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
失声痛哭:因为过度悲痛而痛哭。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碰壁: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黄包车:人拉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硼酸水:具有止痒消毒作用的洗剂。
8.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这个故事使人感动得落泪。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略
9. 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的多人。 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1.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搭配不当,应改为: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的多人。
2.本题主要考查扩句。扩写时要注意语法正确,不能够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注意在修饰词后面加上正确的“的”、“地”、“得”。扩句,又称扩写,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示例:他的美丽的嘴唇发出动听的声音。
3.本题主要考查了反问句改陈述句。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示例:你想,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10.对象是母亲!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11.D
12. 顺应 含苞待放
13.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10.
本题考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章写了大雨中,荷叶奋力保护红莲,使得红莲不受雨点的冲击。红莲象征着作者,荷叶象征着母亲。所以文章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
文章的点睛之笔为: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段话写了荷叶奋力保护红莲的行为,“我”被这种行为所感动。
11.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借祖父的话暗示“我家”与红莲有很深感情,大家喜爱红莲,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红莲埋下伏笔。故选D。
12.
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应”的意思是衬托。在文中指红莲衬托了花苞衬托了荷花。
“菡萏”的意思是含苞待放。在文中指红莲,昨夜还是含苞欲放的,今晨却开满了。
13.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文章写了“我”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它遮风挡雨,由此“我”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这种爱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不宁的心绪”指的是“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14.我与中年闰土见面(意思对即可)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板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饱经沧桑,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意思对即可)
15.“ 欢喜”是因又见到儿时的朋友感到高兴。“凄凉”是因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彼此地位的悬殊而悲伤。(意思对即可)
16.“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等级观念长期的强制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等级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的顺民。(意思对即可)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