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竹竿舞
竹竿舞起源
教学目的及意义
器材选用
打竿
跳竿
注意事项
CONTENTS
竹竿舞起源于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集体活动,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还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幻灯片 2
竹竿舞起源
意义
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教学目的及意义
它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幻灯片 2
器材选用
细竹竿16根:直径4厘米,长4米 .
粗竹竿8根:直径8厘米,长4米。
幻灯片 2
打 竿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开: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合: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打 竿:
打竿者2-4对人,或蹲或坐,位于细竿两端, 左右人间距宽于一臂,相对两人执一对竿。
竹竿握法:
基本姿态:
打竿易犯错误与纠正
易犯错误:
1.打竿者动作不一致;节奏紊乱,越打越快
2.竹竿开的间距太小
纠正方法:
1.选一名领竿者,统一发令,其它同学在旁边跟着喊节奏
2.在竹竿上做标记,让学生打到标记位置
幻灯片 2
动作技术:在“开开合合”的节奏中,单脚跳,左脚跳两拍后换右脚跳两拍,
跳 竿
跳竿练习方法
原地步伐练习
跳静竿练习
跳原地敲打不开合动竿
跳开合动竿
需由易至难,层层递进:
跳竿易犯错误与纠正
易犯错误:
1.跳跃无节奏;
2.跳跃不协调。
纠正方法:
在原地进行动作强化练习,等熟练后再上竿
幻灯片 2
注意事项
竹竿不宜太粗,否则脚踩到竿容易扭伤,打竿者也很难抓握,一般竹竿直径为4厘米,长3—4米为宜。
在选择打竿节奏和跳竿方法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难度不宜过大。
打竿者应“耳听节奏、眼看双手”不要看跳竿者的脚,否则因害怕竹竿碰到脚而打乱节奏;。
为了使垫竿稳固不移动并减小敲打声,避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和其它小组练习,可用小砂包垫于垫竿下。
幻灯片 2
观
谢
看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