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教学设计(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08: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暴野蛮的本质,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2
【总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方面的状况特点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我们这节课继续探究文章的内容写法,并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一下包身工这种制度。
二、内容探究
(一)形成包身工制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民的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对中国人民进行压榨剥削。
(二)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中我们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包身工作为贫苦的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带工老板、工厂、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
(三)作者对包身工制度是怎样的态度?请阅读文章最后3段,回答。
倒数第3段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将包身工和墨鸭进行比较,指出墨鸭减少船户,包身工减少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而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命运的悲惨。
倒数第2段用排比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最后1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四)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政论性,本文通过精确的数据、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对包身工进行剥削压榨的罪行,控诉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来临。
三、语句赏析
(一)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明确】用了反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开头用反问句,突出强调包身工饭食的恶劣。“慈祥”褒词贬用,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似善良,是为改善包身工生活,但实际上却是为了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褒词贬用,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2.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明确】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进行了强烈的控诉。“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与“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剥削之深。
3.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明确】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迫剥削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发出了警告,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四、拓展思考
(一)请从选材、结构、表达方式三方面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
1.选材方面,“点”“面”结合。
作者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素材,筛选出那些突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事例,以表现她们作为“活机器”的特征。选材时既有对人物群像的“面”的描写,又有对个别人物形象的“点”的刻画。
“面”的描写如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们便在一个凶恶男子的破口大骂中起床了:她们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点”的描写如“芦柴棒”,她瘦骨嶙峋,在忙乱地烧稀饭——吃人的包身工制度将这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摧残得气息奄奄,以至于工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说“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结构:活动为线,时间为序。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采用细节描写与全景勾画、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方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
如文章一开始,便展示了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被描绘得颇为生动,并补叙了她们的来历、身份,初步地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接着,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餐: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餐,然后再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同时,在此又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描绘了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之中:她们在噪音、尘埃和湿气这三大威胁下艰苦劳作,她们尽管已耗尽了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大危险;同时在此又插叙了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野蛮压榨掠夺。文章如此结构行文,使结构颇为紧凑。
3.综合运用议论、描写、抒情、叙述、说明等手法,形象描绘、理性分析与科学统计有机结合。
如作品一方面细致地描写了外号“芦柴棒”等女工的境遇,再现了一个才十几岁的女工被摧残得不忍目睹的情况下,拖着气息奄奄的病体去干活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插入大量确切的统计数据,如包身工的人数,东洋厂家及其固定资产的发展,老板的收入和包身工的工价的变化、起落和比例等。同时,还穿插着恰当的议论、分析,如对纱厂爱用包身工的原因的分析:纱厂之所以爱用包身工是因为包身工可靠、安全、廉价,“在一种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膨大了”——分析透彻、恰切,议论深刻而切中实质。
(二)阅读选自光明网的一篇文章,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
光明网 陈凤庚
  “我好累……”5月30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死在出租屋。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此前,从5月27日到30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 停办南下打工。(6月2日《南方都市报》)
  1936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小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象读一篇新版《包身工》。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0.6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4点1刻起床,5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6点收工,每天12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14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10小时20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一听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
  就在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劳累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可报道分明告诉我,3、4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1700元,月工资只有850元。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
  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等。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
1959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的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70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
提示要点:
(1)包身工,就是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包身工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被揭露,不得不提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这就是夏衍。
当代用工制度总体是公正公平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陈凤庚用他的调查向我们揭示当代工人的不公正待遇。
夏衍和陈凤庚,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当代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唯有将其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理想才是远大的,抱负才是宏伟的。
(2)我们要“以史为鉴”,关注当代务工人员的“生存与尊严”,我们要相信“正义的力量”,对当代一些不法用工人员要谴责他们的“良心”,并给他们以制裁,以保证务工人员的权益。决不能让公平正义缺席。
(3)旧时的包身工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时中国实在是太弱了,日本人靠着自己的国势强大,肆意践踏中国。我们要认识到,贫穷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以发展增强实力,捍卫主权和人权。
(4)在旧的制度下,百姓只是有权有势的人赚钱的工具,人身自由完全由别人支配。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五、小结。布置作业。阅读上面的文章,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500字左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