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档属性

名称 2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6 21: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简介: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 篇,计 261 章,约 3.5 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 ,行“王道”“仁政” 。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 )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读准下面的字。
畎 说 鬲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发:发于畎亩
生于忧患 发于声
重点字词
舜发于 傅说举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人恒过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试译文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人恒过,然后能改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分析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炼,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第二自然段:
1、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3.第一段与第二段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