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得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悟苏武坚贞不屈得民族气节
课时 5课时
过程:
一、导入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识作者 文体知识介绍 见课件
全文分析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提示: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读3、4两段,从中找出苏武自杀之原因(原文)。
4、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分析: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他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这两句话体现了苏武对汉朝忠贞不渝,国家利益至上的品格。
5、从这两段话里,我们能看到苏武什么样的品格?
分析: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国家利益至上。
正是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的行为。所以,副使出了问题,苏武为代表团的正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可是苏武本人未参与,不接受屈辱的审问,只能自杀。
6、他的自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见教材内容
7、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分析: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分析: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9、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分析: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10、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分析: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四、人物形象
分析文中塑造主人翁的手法并概括其形象特点。
1、详略得当
2、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
4、对比衬托
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19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