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08: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
3、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学习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论证的运用。
4、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课时 3课时
过程:
1、 导入 作者介绍 李商隐《贾生》
2、 写作背景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秦王嬴政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在农民起义的火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的万世帝业梦也同兵马俑一样成了他的陪葬品。
三、全文分析
第一段: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提问:秦王朝势力崛起的原因? 分析见教材
第二段:秦王朝势力的发展
1、九国的强大表现在哪里?
提示:
①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
②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
③九国土地宽广、军队强大。
2、强大的九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提示: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请服、入朝
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容易进行对比,反衬秦国的强盛。
第三段: 秦王朝的极盛
前期(攻天下): 奋余烈、履至尊、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守天下):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严控制 愚民、弱民、以民为敌,施行暴政,不施仁义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总结:
写秦始皇统一天下,阐明秦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第四段: 秦王朝的灭亡
思考:
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提示:
出身卑微——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缺乏号召力)
才能之劣——不及中人;(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之弱——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弱少)
武器之差——斩木为兵(低劣 不堪一击)
第五段: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分析见教材
四、总结
(一)写作思路
(叙事)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论据
(议论)
⑤秦教训(仁政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点
(2)艺术特色
善于叙事 精于论断
对偶排比 气氛热烈
反复比照 导出题旨
具体分析:
关于对比: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始皇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关于排比句和骈偶句:
排比句:
1、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分析:
三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天下之士”合纵缔交,戮力攻秦的人才之多,力量之强。衬托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分析:
四个相同的承接结构的句式排比,渲染出秦国强盛之极,暴虐之极,暗示秦离灭亡之日不远。
3、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分析:
三个相同的并列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骈偶句: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分析: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分析:
气势充沛地表现出强大的秦国无可阻挡之势。
关于主题: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