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刿论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6 21: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
一、关于课文标题和《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著,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的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二、“长勺之战”的背景情况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相邻(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为争霸不断发生战事。公元前686 年冬,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被杀,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公元前 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样复杂的背景,在左丘明的笔下只有短短的两句:“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这里的“十年”是指鲁庄公十年,“师”是军队的意思,“我”就是指鲁国,“公”自然就是鲁庄公了。可见其语言之简洁。
对照注释,说一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肉食者 间 鄙 安 弗 专
牺牲 加 信 孚 福 狱 虽
察 情 忠 属 请 鼓 败绩
驰 辙 轼 遂 逐 师
既克 鼓 作 再 盈 测 伏 靡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再衰三竭:
公问其故 必以信 曹刿请见
故 信 请
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信未孚 战则请从
何以战 民弗从也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以 必以分人 从 之 公与之乘
必以信 战则请从 故克之 公将鼓之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课文理解。 全文文眼:
1、 故事发生的背景:齐师伐我,公将战。
2、 表明人民对这场战争态度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请见的原因: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要原因)
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4、表明政治上取信于民 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同时为下文写庄公作下铺垫。
第一段中表现了曹刿哪两个观点?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7、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8、有利于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9、“辙乱旗靡”是怎样发现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0、对士兵的士气作出精辟分析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第三段表现了曹刿哪方面的才能?⑴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
⑵注意详察敌情的观点。
12.本文人物谁为主,谁为宾,采用了何种写法?人物性格特征是什么?
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深谋远虑 鲁庄公→急躁、冒进、目光短浅
13. 本文阐述了怎样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的原则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主要的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翻译下列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战则请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