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司马迁
屈原列传
赏读:没有那样的实质却喜欢那样的名声反而会使自己受困,没有那样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样福气反而会使自己受困,没有那样的功劳而想享受那样的俸禄一定会受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
赏读:能够洞察人的善恶与贤愚,能够分清别人作为的是非,这都是智慧的表现。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弱点,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现。
ks5u精品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ks5u精品课件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文天祥《端午感兴》
屈原列传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
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
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放。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我安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与仙女对话。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也留念香草美人,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才可以将他拯救。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
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
灭亡)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靡不毕见
B.皭然泥而不滓
C.亡走赵,赵不内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解析】选D。A项,“见”通“现”;B项,“泥”通“涅”;C项,“内”通“纳”。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自:从
B.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极:疲惫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存:爱护
D.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解析】选D。害:妒忌。
﹒
﹒
﹒
﹒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C。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介词“于”;B项,虽然/即使;D项,表承接/表转折
4.下列句式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解析】选A。A项为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式。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解析】选D。古今义均可指现实黑暗。A.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B.古义:人的形体和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
﹒
﹒
﹒
﹒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6~9题。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道德之广崇 广崇:广大崇高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污泥:污泥浊水。比喻腐朽龌龊的黑暗势力
C.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
D.推此志也 推:推究、推断
【解析】选C。C项,条贯:条理系统。
﹒
﹒
﹒
﹒
﹒
﹒
﹒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与“犹离忧也”的“离”不属于同一种语言现象的是( )
A.人穷则反本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解析】选B。A、C、D三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通假字。而B项不是通假字。
﹒
﹒
﹒
﹒
8.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屈原《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浊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品行与志向。
【解析】选B。A项,“及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说法不对,此处是说其品格可“与日月争光”;C项,“污浊社会的抨击”这一说法文中未体现;D项,这段文字没有介绍《离骚》的艺术特点。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2)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3)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作品中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甘肃高考语文评出满分 文言文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
为世人所不客,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吊屈原赋》点评:
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兰大评卷点语文评卷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