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课件(45张PPT )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课件(45张PPT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08: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贾 谊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作者简介
所著政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政论集《新书》十卷,其中著名的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写作背景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解 题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1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秦朝疆域四至的简图示意图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2
秦王嬴政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在农民起义的火光中灰飞烟灭了。
秦始皇的万世帝业梦也同兵马俑一样成了他的陪葬品。
论:古代一种论断事理的文体,包括论政,论史。
史论:以古为鉴,可以知兴亡。
赋:表现手法与文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基本特征:铺排、渲染、文采、韵节、气势。《阿房宫赋》
“史论”与“赋”体:
学习第一段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席、包、囊:名词做状语
务:大力提倡
连衡:连横
斗:使……斗,使动用法
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写秦孝公的功业。秦的地理优势——孝公
的政治雄心——基本国策——取得的成果
重点词句
崛起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雄心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第一段回顾
学习第二段
发 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
第二段,写合纵形成及瓦解,更写秦孝公以后到秦始皇以前,秦国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展势力的情况。
反衬
学习第三段
极盛
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阐明秦的强盛达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 “北却匈奴”仍属其“并吞八荒”之举。
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学习第四段
灭亡
始皇:
陈涉:
出身氓隶之人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数百疲敝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
余威震于殊俗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学习第五段
分析

陈涉
秦朝
功业相反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兵力非亢,战术非及
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成败异变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思考?
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1.理清全文思路: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论点:秦教训(不施仁政)
(叙事)
(议论)
论据
不施仁义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一夫作难”
“七庙隳”
(最弱)
(最强)
层层对比揭秦过
《过秦论》
内容结构
一、兴亡过程 (1-4)
二、分析原因(6)


崛起(1)
发展(2、3)
极盛(4)
(5)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数百
陈 涉
秦始皇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
“至尊”
行伍之间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劲弩”“利兵
阡陌之中
据亿丈之城
对比
地位
出身
明确: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秦的过失给我们的启示:
自由朗读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善于叙事: 精于论断、同义叠句 :气势酣畅
对偶排比: 气氛热烈、渲染夸张 :气魄恢宏
反复比照: 导出题旨
艺术特色
写作特点
作者对史实进行对比、评论,从中引出教益,以匡时政之弊,借古讽今,极具说服力。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借古讽今。
文章运用了反复对比的论证手法。
写作特点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结论,对比在四个方面展开: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得到充分显现。
课文的第5段集中运用了对比论述,应该注意的是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
进程中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