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
1.(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八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材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工业水平落后 B.新生政权需要巩固 C.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D.土地改革刻不容缓
3.(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1950—1952年,新中国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场变革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21·四川省荣县中学校八年级期中)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5.(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八年级期中)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6.(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中)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所占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7.(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这句话描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A.原因 B.经过 C.性质 D.影响
8.(2021·四川攀枝花·八年级期中)下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A.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9.(2021·四川攀枝花·八年级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加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10.(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欣赏下列“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1937一1945年
B.1946—1949年
C.1950—1952年
D.1953—1957年
11.(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八年级期中)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一份震惊中外的报告,这样评价主要是因为报告中“改革”
A.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 B.保障了解放战争胜利
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
12.(2021·四川绵阳·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实质是( )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国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土地私有制
13.(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下列哪一次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2021·四川眉山·八年级期中)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1965年)》一书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此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 )
A.实现了土地资源公有化 B.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C.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5.(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八年级期中)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与中共历次土地政策最显著的区别是( )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B.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C.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八年级期中)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7.(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中)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推动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 D.人民公社化
18.(2021·四川乐山·八年级期中)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
图1 图2 图3
(1)这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请从三幅图片中任意选择一幅,谈一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3)图一图二重大事件的时间分别是?
19.(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材料三:到了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有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每年须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了。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图二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解放的方式?今年是西藏解放多少周年?
(4)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指当时中国完成的一件什么大事?这一事件的本质内容是什么?
(5)上述材料都是《中国历史》八上第一单元的内容,请你写出本单元的主题。
20.(2021·四川绵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21.(2021·四川绵阳·八年级期中)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的耕地占有状况如何?这种状况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危害?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什么文件?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于哪一年基本完成?
(3)根据材料二,从政治方面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1954年,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得以巩固。故“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不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故选项D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故选项ABC表述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D
【解析】
材料中认为因为中国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如果不改革土地制度,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也不能实现工业化,由此可知强调了土地改革的迫切性,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农村土地改革的迫切性,而非我国工业水平落后,新生政权需要巩固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排除ABC。
3.C
【解析】
考查点:土地改革。
解题思路:根据“1950—1952”、“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涉及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排除AD;《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解放时期,通行于解放区,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排除B。故选C。
4.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属于一手资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全貌,最有价值,故D符合题意;ABC均是第二手资料,可供参考,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解析】
依据题干的“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之制度,使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广大农民获得解放,也为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开展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因此选C。
6.B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我国贫农、中农所占人口比重大,土地占有量少,到1954年贫农、中农土地占有比重大,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完成。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土地,B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图标中信息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D项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了土地主人,这体现的是土地改革的影响,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性质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质上还是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解析】
题干图片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是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一文件宣告我国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土地改革是使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而使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是后来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使得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真正获得了解放,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于1952年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获得解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
【解析】
根据“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加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背景,即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弊端,因此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改革的内容、性质、影响这几个方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话剧”所反映的史实是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1952年。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以及材料选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报告》”可知报告中“改革”是指1950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故选C;A是20世纪20年代,排除;B是20世纪四十年代,排除;土地革命是土地是私有,D错误。
1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经过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土地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的性质没有变,D正确;ABC的土地所有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D。
13.A
【解析】
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因此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的事件是土地改革,A项正确;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所犯的错误,排除C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后,在实行之前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排除D项。故选A。
14.D
【解析】
依据题干“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可知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在政治上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巩固了新生政权,故D正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次改革使土地制度变成了土地私有制,故A错误;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强调土地改革经济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政治方面,故B错误;材料强调土地改革在政治上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没有说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C错误。综上答案D。
1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而之前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都实行限制或者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二者最显著的区别,故选C;中共1950年及之前的土地政策都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故排除A;中共1950年及之前的土地政策都是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故排除B;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时期,故排除D。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选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这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情景。’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说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等,我们可判断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得到了土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B。
18.(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战争
(2)任选一幅图,回答相应意义即可
(3)1949.10.1 1950.10
【解析】
(1)根据三幅图片,可知图1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可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图2是丈量土地,可知,1950年10月,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土地改革的开始;图3是跨过鸭绿江,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击美国侵略者。因此这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图二,土地改革运动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19.(1)事件: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意义: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或者抗美援朝);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方式:和平;70周年
(4)事件:土地改革;本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的图一可知是开国大典;时间:根据所学可知开国大典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意义:开国大典的意义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事件:根据材料一的图二可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目的: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方式:根据材料二“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西藏和平解放”可知采取和平方式;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距今70周年。
(4)事件:根据材料三“到了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有七亿亩土地”结合所学可知是土地改革;本质:根据所学可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来分析土地革命的实质。
(5)主题: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历史》八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从而得出土地改革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从而得出土地改革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的意义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1.(1)占有状况: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严重危害: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历史事件:土地改革。时间:1952年。
(3)重大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可知,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的耕地占有状况是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农民占有少量土地;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依据材料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