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0-2021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选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020-2021学年下学期四川省各地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选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7 15: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练习题
1.(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是
A.中央政府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2021·四川绵阳·八年级期中)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下列建设成就属于我国“一五“计划的有( )
①长春一汽建成投产②大庆油田建成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④鞍山三大钢铁公司三大工程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大的是 (  )
A.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B.工业和农业 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5.(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大规模建设的重点”。据此,我国开始实施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6.(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20世纪50年代,曾帮助我国兴建工业项目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英国
7.(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中)下列图片中的成就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无关的是
A.A B.B C.C D.D
8.(2021·四川乐山·八年级期中)1954年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
A.制定了《共同纲领》
B.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C.进行了三大改造
D.召开全国人大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9.(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下图为“1953—1957年国家某重点工业基地示意图”。观察示意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该工业基地位于我国东北 ②该基地以发展重工业为主
③“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④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21·四川乐山·八年级期中)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11.(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如下表反映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
时间 成就
1953年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1956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农业、工业协调发展 B.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工业门类齐全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2.(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八年级期中)学习历史,应该分清哪些是历史史实,哪些是历史解释。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了1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3.(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下面对联反映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14.(2021·四川广元·八年级期中)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2021·四川眉山·八年级期中)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A.《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16.(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中)《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19年3月4日在北京开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文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8.(2021·四川省荣县中学校八年级期中)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求。下图会议情形——人大代表举手表决通过第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明( )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了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八年级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段引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文字表明这部宪法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的宪法 B.资本主义的宪法
C.工人阶级的宪法 D.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0.(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这部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 B.这部宪法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C.这部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这部宪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1.(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1954年,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制定《共同纲领》
C.进行三大改造 D.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2.(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中)申纪兰是全国唯一参加过一至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被誉为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化石”。当25岁的申纪兰首次出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时,她为以下哪一决议投出了赞成票( )
A.将北平改为北京 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开展“文化大革命” D.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3.(2021·四川攀枝花·八年级期中)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4.(2021·四川省荣县中学校八年级期中)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右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其中“1949——1952年”的主题词是( )
时间 主题词
1949——1952年
1953——1956年
1956——1966年
1966——1976年
A.疯狂年代 全面内乱 B.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C.艰难探索 曲折发展 D.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25.(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1956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中国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拟定的57项任务中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等一系列重要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有发展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喷气技术等六大紧急措施。材料反映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863计划”的实施
26.(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利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的文献出自哪次会议?从材料看我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什么制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利机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排除D。故选B。
3.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类解放牌汽车,②大庆油田建成,属于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③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鞍山三大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错误,排除。故选C。
4.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下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故选B项,排除ACD项。
7.D
【解析】
1953年-1957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有长春一汽生产出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故选D。
8.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此D项正确;制定了《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A项排除;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属于经济领域上的变革,BC项排除。故选D。
9.B
【解析】
据“1953-1957”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在题干及图片中体现不出来,④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10.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水平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题干的“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表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故D符合题意;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人民生活亟待改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故选D。
11.D
【解析】
1953年到1957年,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由此可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AC,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我国工业技术的水平,排除B。故选D。
1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属于历史解释,故D正确;历史史实是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情,ABC属于历史史实,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这是指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指的是一五计划时期,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故B符合题意。“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故A不符合题意;“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反映的还是改革开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ABD不符合题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C。
15.C
【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里程碑意义。C选项符合题意;《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在题目中没有体现出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B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说明他们参加的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筹备会,政协会议也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在人大召开前,代行人大的职权,排除A项。中共七大是抗战胜利前夕的会议,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C符合题意;1949年一届政协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A不合题意;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故B不合题意;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8.D
【解析】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A项;土地革命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人民民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可知,它强调人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性质,故D符合题意;1949年的《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宪法性质,1787年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的宪法,工人阶级的宪法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知,这主要是体现了宪法制定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21.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政治建设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A项;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上制定了《共同纲领》,排除B项;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要注意题文中“申纪兰是全国唯一参加过一至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当25岁的申纪兰首次出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时”这说明了申纪兰有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刚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选B。
23.D
【解析】
根据“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分析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故D符合题意;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排除A;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排除B;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故答案为D。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表格中的“1949——1952年”新中国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最可爱的人;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土地改革
25.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956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材料中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故C项符合题意;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A项时间和材料中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无关,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其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86年3月提出“863计划”,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2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做出了如上规定;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1954年宪法;它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