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大改造练习题
1.(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B.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由贫穷走向富强 D.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
2.(2021·四川绵阳·八年级期中)三大改造是指对 的改造。( )
①农业 ②交通运输业 ③手工业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1·四川攀枝花·八年级期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2021·四川·宜宾市叙州区龙文学校八年级期中)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
A.农业实现了合作化生产 B.手工业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C.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5.(2021·四川乐山·八年级期中)“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6.(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八年级期中)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遇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木器社”、“公私合营”等名词,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7.(2021·四川·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八年级期中)“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国两制”的实践
8.(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急于求成
C.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D.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9.(2021·四川·攀枝花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一根本改造一销声匿迹一有益补充一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10.(2021·四川攀枝花·八年级期中)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是因为( )
①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②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③很难使用机械化农具 ④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21·四川成都·八年级期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文化大革命”结束
12.(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13.(2021·四川广安·八年级期中)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2021·四川省遂宁高级实验学校八年级期中)据《北京日报》报道:帆布厂经理代表全市公私合营的17000多户工商业者,感谢毛主席教导他们认清了前途。对此报道评论不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
B.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典范
C.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5.(2021·四川广元·八年级期中)始创于清康熙八年、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同仁堂,在历经近300年的风雨历程后,掌门人乐氏响应中共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承包责任制 B.私有化 C.公私合营 D.中外合资
16.(2021·四川省荣县中学校八年级期中)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的转折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17.(2021·四川遂宁·八年级期中)1957年,前苏联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在评价新中国的某项政策时说:“中国经过长时期的流血革命,现在创造出了一条不流血而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这是有世界意义的。”他高度评价的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
C.没收资本家企业 D.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司制、股份制
18.(2021·四川攀枝花·八年级期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国家工业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在这一时期,我国在交通运输业上取得了那些建设成就?材料二 到1956年底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过程中采取了哪一创举性政策?
(4)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19.(2021·四川·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它制定于1954年,它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变?
(3)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4)材料三中所描述的文献是什么性质?
20.(2021·四川绵阳·八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云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时说:“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
材料二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和平方法”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3)有人说三大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巨变”,它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新道路”指的是什么?“新道路”的实施对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A项符合题意;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一五计划的任务,实现国家的富强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目标,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项任务。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属于三大改造的是①③④,C项符合题意;而②交通运输业不属于三大改造,排除。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D
【解析】
依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B排除;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排除;故选D。
4.D
【解析】
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正确;ABC项都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5.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题干歌谣中的“单干”是指土地改革后,农民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活动,“合作社”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知,题干歌谣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故选C。
6.B
【解析】
根据题干“农业生产合作社”、“木器社”、“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B正确;三大改造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排除CD。故选B。
7.C
【解析】
“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指的是1949年至1957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故C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一国两制”的实践是在1997年,故ABD错误。
8.C
【解析】
依据题干“1956年底”“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但是在改造后期也存在过急过粗的问题,因此,毛泽东此话针对的是三大改造中对手工业改造过急过粗的问题,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从1950年开始,到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而且其主要成果是把农村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与题干中所说的对手工业的政策无关,A排除;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手工业改造并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此时已经是新中国建国以后,D排除。故选C。
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不符合材料;土地改革的完成,我国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与材料不符;“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是的基础,D表述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C。
10.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的贫苦农民无资金,缺乏生产工具,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④不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解析】
据“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B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所犯的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56年”“私营企业”“国进民退”并结合所学可知,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因此1956的私营企业集体消亡是“国进民退”,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公主义公有制,故D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1952年,排除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三大改造的结果(或影响),但不是原因,排除C。故选D。
13.B
【解析】
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高潮是“公私合营”,B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与题意无关;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故C与材料时间不符;1966年文革开始,故D与材料时间不符。
14.D
【解析】
根据材料“全市公私合营的17000多户工商业者,感谢毛主席教导他们认清了前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此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选D;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故排除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中共创新出了赎买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典范,故排除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排除C。
15.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同仁堂”就是实行的公私合营的方式,C项符合题意;A项承包责任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排除;D项中外合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
16.B
【解析】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排除A项;B项发生于1954年,排除;D项是1953年,排除。故选B项。
17.B
【解析】
根据题干所述“不流血”“和平改造资本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B项符合题意;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改造方式,A项不合题意;三大改造中国家并没有没收资本家企业,C项不合题意;公司制、股份制的推行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8.(1)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第一个五年计划;
(2)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3)三大改造;赎买政策;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1)根据材料一“ 1953-1957年国家工业情况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业上取得的建设成就有: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3)根据材料“1956年底”“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53年—1956年底进行三大改造,主要形式为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赎买政策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1)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由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4)社会主义类型。
【解析】
(1)据材料一“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和所学知识可知,“激战”是指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据材 料二“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知,这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有关。我国的土地制度由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综合材料一、二可知,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4)据材料三“它制定于1954年,它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所描述的文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0.(1)历史事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平方法”:实行赎买政策。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历史意义: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主要原因:农业分散经营,农民贫困,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利用耕地,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新道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意义:“新道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变,……使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使私有制经济过度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所学知识,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所以“和平方法”指的实行赎买政策。
(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的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根据材料二“……(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农业分散经营,农民贫困,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根据材料“(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利用耕地,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根据材料“……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可知,“新道路就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的合作化道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等。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