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堂(部编版)
15 《驿路梨花》学习流程导览图
1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答案】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共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彭荆风
第四单元
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略读和精读梳理了小说的故事脉络,感受到作者巧用插叙、故设悬念构建出的情节的引人入胜。阅读小说,除了关注它所讲述的故事之外,还应关注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语言和人物描写角度等方面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展现的。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重点)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难点)
4.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素养)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合作探究
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精读要求:围绕小说出现的人物,圈点勾画批注后进行交流。
2、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联系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谈一谈。
合作探究
2、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联系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谈一谈。
分享交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章中的“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专门来送粮食道谢,还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合作探究
2、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联系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谈一谈。
分享交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合作探究
2、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联系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谈一谈。
分享交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这小屋并不是为着自己要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合作探究
分析人物
3、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而非个人,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
合作探究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六写梨花,含义各有不同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4段)
自然界的梨花: 一是洁白美丽。二是给了“我”和老余“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三是既点题,也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深读小说,感悟主题
合作探究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6段)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梨花给急需帮助的人带来希望、温暖和喜悦。
深读小说,感悟主题
合作探究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第24段)
这是写人。梨花,是哈尼族小姑娘的名字。此处将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起联系,赋予“梨花”以多重含义。
深读小说,感悟主题
合作探究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深读小说,感悟主题
(4)多好的梨花啊!(第25段)
此处的“梨花”指人物梨花,饱含对梨花姑娘的由衷赞美。
合作探究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5)“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27段)
这句话先写花,后写人,由景及人,虚实结合,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景之优美与人的心灵美相互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美丽活泼、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深读小说,感悟主题
合作探究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6)“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第37段)
这里运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洁白的梨花象征着纯洁热情、助人为乐的哈尼小姑娘,同时也象征着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和淳朴热情、知恩图报的边疆民族的优良民风。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深读小说,感悟主题
合作探究
义
含
的
花
梨
01
02
03
自然界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
助人为乐、热情淳朴的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及代代相传的淳朴热情、知恩图报的边疆优良民风
合作探究
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总结过渡:
合作探究
5、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具体体现呢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合作探究
6、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合作探究
【明确】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 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合作探究
8、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彩。
【明确】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明确】“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合作探究
8、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彩。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确】“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明确】“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文贵曲,人贵直。”记叙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娓娓动听,把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就应很好地掌握“尺水兴波”的谋篇技巧。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巧设悬念,制造误会。
写作特色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后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都是插叙。插叙的方式使得文章叙事集中,结构紧凑,行文上方便制造悬念和误会,使文章更加精美。如果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会使文章结构十分散乱。
插叙的使用。
写作特色
③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对小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本文通过叙述云南边疆地区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热情地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文章主旨
课堂检测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堂检测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答: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①哈尼姑娘梨花
②自然界的梨花
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课堂检测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种顺序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答:插叙。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画线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答: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课堂检测
6、根据本文的中心思想,请你给“驿路梨花处处开”拟个下联。
答:雷锋精神代代传
5、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
(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课堂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是民族团结、和谐统一的一个缩影。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深读,揣摩小说主题
助人为乐、互帮互助、淳朴友善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5.《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重点)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难点)
4.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重点)
【教学难点】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略读和精读梳理了小说的故事脉络,感受到作者巧用插叙、故设悬念构建出的情节的引人入胜。阅读小说,除了关注它所讲述的故事之外,还应关注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语言和人物描写角度等方面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展现的。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两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联系小说对人物的描写谈一谈。
精读要求:围绕小说出现的人物,圈点勾画批注后进行交流。
分享交流: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章中的“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专门来送粮食道谢,还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这小屋并不是为着自己要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3、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而非个人,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
4、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4、6段)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作用: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②“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24-25段)——这是写人。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27段)——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作用: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37段)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件好事: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④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总结过渡: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5、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具体体现呢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6、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7、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 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8、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彩。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明确】“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明确】“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确】“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特色
巧设悬念,制造误会。
“文贵曲,人贵直。”记叙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娓娓动听,把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就应很好地掌握“尺水兴波”的谋篇技巧。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插叙的使用。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后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都是插叙。插叙的方式使得文章叙事集中,结构紧凑,行文上方便制造悬念和误会,使文章更加精美。如果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会使文章结构十分散乱。
③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对小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一样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云南边疆地区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热情地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是民族团结、和谐统一的一个缩影。
六、随堂练习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答: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种顺序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答:插叙。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画线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答: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5、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
(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6、根据本文的中心思想,请你给“驿路梨花处处开”拟个下联。
答:雷锋精神代代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