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陆 游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shí)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集有《 》。 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剑南诗稿
七律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知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宋代大诗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故事, 最早见于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放翁钟情前室》“ 陆务观初娶唐氏阂之女也, 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 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 则为别馆, 时时往焉, 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掣去, 然事不得隐, 竟绝之, 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 尝以春日出游, 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 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 为斌《钗头凤》一词, 题园壁间云......实绍兴乙亥岁也。未久唐氏死...... ”
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装欢 通:妆)
朗 读
诵读提示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解 题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少有壮志却壮志难酬。
“书” 有能力保卫国土却屡屡受挫。
“书”壮志落空、垂垂老矣却只能虚度年华
“书”叹世无英雄——借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以自勉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两句直抒胸臆,诗形象地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不懂世事的艰辛,遥望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暗示了他欲图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首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铺垫,从结构上看,照应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意象组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 元代 赏析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这里“万里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然而如今呢?诗人却壮志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个字体现出来?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空自许和上文的那一句照应?
和首联的“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书愤》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课堂探究
晚年的诗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满腔激愤的爱国诗人。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失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