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有诗为证: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边塞诗歌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六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陈陶《陇西行》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白《塞下曲》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边塞诗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对比(3)衬托(4)象征(5)比喻
(6)夸张(7)用典(8)渲染(9)虚实结合
边塞诗常见意象:
A、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
A、有关动物:马、雁、鹰等
C、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D、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燕歌行
唐 高适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象与诗歌描绘的画面。
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4.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走近作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
了解“边塞诗”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刊,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
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可以把它看成是高适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题解《燕歌行并序》
①“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②“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③“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初读诗歌,明确字音
小组诵读展示
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研读小序
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讲了什么内容?
1-8句,写出师:戍边破敌,豪气干云。
9-16句,写战败:战斗艰苦,无法解围。
17-24句,写被围:征人怀乡,思妇断肠。
25-28句,写死斗:视死如归,追忆名将。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汉家:
②烟尘:
③非常:
④赐颜色:
⑤摐:
⑥旌旆:
⑦逶迤:
研读第一层
指代唐朝。
烽烟尘土,指代战争。
不一般。
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
撞击。
军中各种旗帜。
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第一部分: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交代了战争的地点,及保家卫国的性质。
写出战士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喜悦与张扬,似褒实贬,为下文的轻敌失败埋下了伏笔。
写出了出征的场景,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
这两句通过炼字,交代了战争的紧迫激越。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极:
②半死生:
③腓:
④当:
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
死一半,生一半。
变黄,意即枯萎。
受。
研读第二层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二部分: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暗示了兵败的原因。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
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
正面点明战士们轻敌的原因。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玉箸:
②飘飖:
③那可度:
④苍茫:
⑤杀气:
⑥刁斗:
玉做的筷子,形容女人流泪,泪如玉著。
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
过不下去,没法生活。
形容荒凉。
战争气氛。
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研读第三层
第三部分: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描写边境动荡不安、环境恶劣,加深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边疆战士奋力拼杀、警惕紧张的战斗生活。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纷纷:
②死节从来岂顾勋:
表示多。
为报效国家而死,哪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功名奖励。
研读第四层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四部分: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体恤战士的行为。
最后四句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与汉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对比。
总结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请同学们总结本诗学之所得。
燕歌行(并序)
情:
事:
人:
慷慨悲壮
出师 - 战败 - 被围 - 战死(心愿)
三组对比
士卒效命死节 - 将领侍宠贪功
士卒浴血奋战 - 将领纵情声色
古时名将 - 今之汉将
景:
塞外秋景: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等
高适《燕歌行》
抒出征之豪情;
惜战士之辛苦;
怜思妇之断肠;
赞战士之死国;
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
集大成
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
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
“第一大篇”
名家观点
“高适既肯定具有自卫性质的边塞战争,又同情出征将士的辛苦,从而希望出现李牧那样的良将来镇守边塞,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任务,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题。”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
1、《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燕歌行》中,“ , ”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情境默写
1.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2.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燕歌行》中,“________
_______,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
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燕歌行》中的“ ”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 ”,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少妇城南
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6.《燕歌行》中,“ ” 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从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
”的凄凉与悲壮。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的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 , ”,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单于猎火照狼山
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拓展阅读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题:这两首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
(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