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杜甫
蜀相
走近杜甫
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
“致君尧舜上 , ”
他坚信: “会当凌绝顶, ”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
“朱门酒肉臭, 。”
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 。”
他心怀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 ”
现实主义
再使风俗淳。
一览众山小。
路有冻死骨
叹息肠内热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
他的诗风 。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为人性僻耽句, 。”
他创作成就辉煌:“
李杜文章在, 。”
他被誉为“ ”。
语不惊人死不休
光焰万丈长
诗圣
诗史
沉郁顿挫
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
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fū]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进入他一生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密切注视时局发展,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后终因房琯事件牵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其间因军阀混战避难至梓州、阆州等地。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5
写作背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6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诸葛亮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命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
志向抱负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学习目标:
1、诵读,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感情基调?
感伤 叹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思考: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②句中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是种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象,表达出欣喜愉悦的心情,然①句以“自”、“空”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手法:寓情于景
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寂寞和感伤
寄寓
冷清寂寥
寓情于景
自
空
——独自
——白白地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释词义
(2)描景象(该字所在诗句画面)
注:若有手法则先点明
(3)析情境(绘景、悟情)
答:诗眼是“自” 和“空” 。(明观点)自,独自;空,白白的,徒然的。(释词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描画面),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意境)。作者寓情于景(抒情手法),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副词、形容词和名词。
作副词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
作形容词的“空”,常有空远、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带有寂寞寥落、沉郁悲凉的情调。
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18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9
颈联句义: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三件大事
诸葛亮形象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概括出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诸葛亮形象特点:
雄才大略、忠心报国
诗人感情:对诸葛亮才德的仰慕称颂;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22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英雄
诸葛孔明
诗人
功业未就者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怀古伤今,自伤身世)
这里的英雄指什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扬和惋惜,
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24
手法:借古抒怀
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
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
起
承
转
合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
25
艺术技巧
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美在深刻(有深度)
意蕴美
美在丰富(有广度)
美在含蓄(有曲度)
主旨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被贬)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借古
伤己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怀古
伤今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至今只有鹧鸪飞。
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刘禹锡的《石头城》
理性
反思
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 (主旨)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连接点
讨论?
挖掘二者连接点
诸 葛 亮 杜 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人物
角度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稷契,志在匡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类别鉴赏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别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读此诗,思考诗人描写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比
围绕着故都
围绕着故都
拍打着繁华
热闹的故都
拍打着 空无
人烟的故都
回响着六朝的
热闹欢腾之声
回响着寂寞
凄清之声
照耀过繁华
热闹的故都
今天照耀着空
旷冷寂的故都
山
潮水
回声
月
富庶热闹繁华
空旷冷寂萧条
古
今
石头城 唐朝(中唐)
昔
今
总结
对象
角度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彻夜笙歌、欢乐无时;繁华
经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繁盛兴旺
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冷落荒凉
牛李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衰微破败
依旧的山月,依旧的潮水,见证了六代富贵繁华已逝的历史沧桑,通过对比抒发了物事人非的感慨以及故国萧条之感,此外,更是在讽喻现实,警示当朝统治者。
总结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经典回顾2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古
朱雀桥
乌衣巷
旧燕子
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
人马喧闹
热闹繁华
栖息在王谢权门
高大厅堂的檐檩
之上
野草野
花丛生
夕阳残照
飞入寻常
百姓家
今
对 比
喧闹繁华
寂寥苍凉
明确问题
此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物事 人非的沧海桑田的感慨。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感慨身世,借古喻己,写壮志未酬。
2、抒发感慨,感伤变迁,写物是人非。
3、怀古咏史,借古讽今,写劝诫世人。
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 [唐] 李华《春行即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 《书愤》
“空”字在古诗中的运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赏析:“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
“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读注释,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鉴赏“潮打空城寂寞回”。
3、结合《蜀相》说说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石头城》简析
三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境1: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运用拟人手法。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旧时的明月,仍旧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国”、“空城” ,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
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