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必修2):《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必修2):《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9 17: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人物通讯,它用事实说话,语言朴实、直白,阅读难度不大,但所写人和事与当今社会有一定距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传祥精神,真正理解它在生活中的意义。教学时,为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可让他们采用换位思考法、对比法、评价归纳法。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二、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学会“对比”思考方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比较法、讨论法 。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身背粪桶手推车,走街串巷掏厕所。莫云衣裳沾污秽,却道灵魂脱俗恶。”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这个人就是(停顿) 时传祥(学生集体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时传祥这位不平凡的人物.
二、了解通讯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详细深入;注重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三、感知人物(录音朗读)(录音原文略)
四、诠释课文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正侧面描写)
寻找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
主席 光荣、价值观崇高
握手 现在:不体面、嫌弃、
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掏粪工
思路设计(围绕五个“W”展开课文阅读)
小组合作,运用速读法,勾画出文中人们对时传祥的评价。
“时传祥的精神”是什么?
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
“时传祥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意义?
五、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为了表彰时传祥,给时传祥颁个奖,那什么奖比较合适呢?
如果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辞,我们可以怎么写啊?
六、语言魅力
不太讲究修饰,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缘于它的真实性和朴素感。
七、布置作业
走出课堂,五人一组采访一名环卫工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一篇人物通讯。(向报刊投稿)
板书设计
   时 传 祥   掏粪工、劳模 人大代表、工贼      
  寻找       ( 正侧面描写 ) 
  重访
时传祥精神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反思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如何上好自读课文一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采取了互动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教师引导者的身
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体裁上属于报告文学。发表于1995年,往前推三年,党的十四大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稳步前行。正如文中所说的,“这世界,变化真大!”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许多始料不及的现象也出现了,一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在解构的过程中日趋多元化;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渐渐坠入低谷,人们普遍对宏大叙事失去兴趣,而愈加关注个人生活。社会在变,不变的应该是什么?也许人们首先会想到诚信、认真等词语,可定睛回望现实,违背这些精神的行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也难怪,“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时传祥不仅仅是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更以他踏实的作风赢得了老人们的怀念。如今的人要尊重他的劳动,但他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工作中的那股劲头,更是今天的人应该寻回的“精神高原”。本人认为这篇教学案例在运用语文教学艺术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
几点:
一、导入新颖有趣
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我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采用一种新颖而有趣的导入,利用当下的流行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起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接着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对文本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熏陶感染的过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这一目标,将精神的感染与熏陶放在了第一位,侧重情感的教育。
“感人心者必先乎情”,单就《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这一文本的写作技巧而言,并无多少过人之处,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结合文中作者把握住的时代精神,利用创作过程中采用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来展开教学。例如文中写到采访时传祥的老伴,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老人激动中的黯然并不是因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为大家忘记了时传祥,那一句“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的疑问,分明是一位老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而记者的默然,则让读者陷入沉思中。还有一处,作者写道,“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也让我们感到困惑: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紧紧抓住这些描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精神世界。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这一规定表明: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堂课就是采用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自读课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对于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加于指责,而是善于引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时传祥的身份产生错误的理解而取笑传祥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结合实际把学生引入正轨,让学生明白不应用职业来区分对人的态度,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精神却有高尚与低微的差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对话式的,学生是自主地进行文本的研读,教师只是引导的作用。
“教无常法”,语文教学没有常规的方法可以依循,所以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尝试,寻找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呼唤人性回归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