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流域内协调发展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教材 分析 本节通过分析流域的特性,水资源的功能等说明流域协作开发的必要性。主案例选取了具有特殊水文特征的一条国家内部河道——黄河,“活动”选取了一条国际河流——莱茵河。以这两条河流为案例,说明协作开发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水质、水环境的协同治理,二是水资源用量的统筹调配,教材列举了统筹协同管理的常用措施、手段,以及统筹协同后促进流域内协调发展的结果。
学情 分析 流域是河流水流为联系主体的区域,与一般区域的特性具有相同性,还有可能跨多行政区的特性。学生对流域的内部要素间关系,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要素的影响即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对问题还不能进行综合分析。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还处在较低水平。
课标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学习 目标 1.运用资料并结合实例,理解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结合实例,了解流域上中下游协作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式,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意义。 3. 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内协同解决水质等水环境问题的措施,说明流域内部保护环境的意义。
重点 难点 1. 流域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图片导入)讲述河长制由来。 2007年夏季太湖水质恶化导致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无锡市的水危机。2007年8月以来无锡市试行河长制,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河湖水质逐渐改善。2016年12月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多级河长体系,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让学生看图和材料思考河流的治理 导出流域内协调发展
展示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认真听讲、做笔记 清楚学习目标
问题 探究 探究一:流域 1.读图,说说什么是流域? 2.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 (1)联系黄河流域的纽带是什么? (2)黄河的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 读图思考 合作探究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理解水系与流域
问题 探究 探究二: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功能。 读图思考 合作探究 思考水资源的功能,为流域内协作开发水资源作铺垫。
探究三:水资源开发 1. 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原因。 ①不同利益主体,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不同。 ②流域开放性,整体性强、关联度高,以流域为单位流经多行政管理区,管理权分散。 ③水资源功能多样,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2.举例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措施。 阅读教材P60-61页,读图思考 合作探究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
问题 探究 思考:河长制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行政、法律、市场等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对水量的分配调度,水利工程建设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 总结思考 呼应导入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四:黄河干流输沙量 横向比较不同区域水文站输沙量的多少并结合图4.4,分析哪些区域是黄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源地。 (小浪底、利津和龙门年均输沙量远多于头道拐水文站,黄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源地是黄土高原地区。) 看图回答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五:地上河 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 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因此下游的黄河 “易淤、易决、易徙” 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地上河。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六:调沙减淤 1.说明黄河流域调沙减淤的区域。 2.说明黄河流域调沙减淤的措施。 黄土高原实施 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 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案例——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视频)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300吨,最高可达1万吨。 20世纪50年代,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在可视化状态下把小流域的地理信息、气象水文信息、土壤侵蚀信息、土地利用信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信息及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信息输入计算机,实现各类数据的有效存储与共享。 并建立一套应用服务系统,从而为构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以及流域的管理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七:调水调沙 1.说明调水调沙的原理。 ①通过修建水库,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减淤的目的。 ②利用水库蓄水,适当放水,人为制造可控洪峰,对下游河道实施冲淤,将下游河道中淤泥的泥沙送入大海。 2.说明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的过程。 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上下游水库联动调度 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 冲刷下游河床 淤泥入海 3.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产生什么影响? 调水调沙工程使黄河入海泥沙增多,湿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加。 入海洪峰降低了湿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了湿地土壤的养分。 河口营养物质增加,利于鱼类生长。 地下淡水得到补给。 改善了海水入侵的现状,遏制了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图片导入)黄河断流 让学生看图和材料思考河流的治理 导出流域内协调发展
问题 探究 探究八:黄河流域的人水矛盾 1.阅读教材页及右图,说明黄河流域人水矛盾的原因。 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 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 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 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人水矛盾突出。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八:黄河流域的人水矛盾 2.读图4.12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具有什么特征 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 3.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 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枯水期干流水量变小。 4.黄河下游断流带来的影响。 看图回答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九:黄河流域的人水矛盾 1.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和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地区分配、季节分配不均,为了保证全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水量统一调配。 2.黄河流经的各省级行政区水量分配依据有哪些? 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3.黄河全流域统筹规划应对断流的措施。 (1)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2)其它措施。 看图回答采取措施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活动: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 1.图4.13 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兰州到头道拐: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 三门峡到花园口: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工业用水比重上升,农业用水比重下降。 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农业方面:喷灌、滴灌;推广耐旱型农作物; 工业方面: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生活方面:提高水价;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 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 探究 探究十: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 为什么 荷兰,位于莱茵河下游。上中游沿岸国家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多,荷兰境内河段水污染严重。 2.菜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 德国、法国位于莱茵河上、中游沿岸,且工业发达,城市众多,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多,需要对污染物治理后才能排放,或者关闭一些小型的工厂;荷兰位于下游,受危害最大,上游国家进行治理后,它受益最大,应该为此支付一定的生态赔偿费用。 3.指出莱菌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行政手段: 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公约》、制定《莱茵河计划》 经济手段: 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态补偿协议、产业结构调整等。 技术手段: 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 看材料和图讨论活动 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板书 设计 做好笔记 理清思路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构建流域内水资源协作开发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