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一)(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一)(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2: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泗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一)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常被引用,其所要表明的是,人们的历史认识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一切历史认识都会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
但学界诸多论者在引述这句话时,均将“真”字去掉而成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笔者以为或有所不妥。克罗齐称:“人们称作或想称作“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若真是历史……则也是当代史”,“在历史著作的实际中,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很容易证实,并获得丰富和清晰的例证”,而他所做的是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实际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历史认识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逐渐趋于“真”。如果引述克罗齐此语时将“真”字去掉,改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中所蕴涵着的意思就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不再是克罗齐的原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西方学界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作如是观者不乏其人。卡尔曾谈到,历史上的一些伟人,“他们的言行远远地超越了他那个时代,只是后人才认识他们的伟大”,并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中国学者亦有类似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确有助于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在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以笔者陋见,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虽然肯定不“都是正当的”,但却是难以摆脱的,因为史学家作为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无力、无法拒绝“当代”的影响。以美国史的研究为例,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现实对美国史研究的介入,“带来美国史学的空前繁荣……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上,都出现了从正统解释、修正解释、后修正解释到新综合解释的演变……”这太好了!若仅仅如此,没有任何问题了,都“真”了,“真”到此为止了,那下一个“当代”的历史学家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难道“当代”的史学家们就真是“真”得不肯给后来的同行们留下一些什么可继续做的事情吗?
其实,史学家们不断地对过往的历史作出新的、“当代”的、“真”的解释。之后,人们又将意识到历史书写中存在或出现的新的问题了,又不“真”了,怎么办?这个任务自有下一个“当代”来完成。还是卡尔说得好:“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客观的,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克罗齐命题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认识论方面的合理性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在阐明了人们认识历史真相过程中存在着巨大困难这一事实之后,进而否认历史真相的客观性,这就走过头了,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选自李学智《“历史”与“真历史”》,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前一刻的生命演变到现一刻的生命,这现一刻的生命,就超越了前一刻的生命,包涵了前一刻的生命。因此,前一刻的生命并未过去,它生了现一刻的生命,就没入现一刻的生命里面。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克罗齐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切历史都是“现时底”,没有所谓“过去史”。
和现在史一样,过去史的条件是:它所叙底事必须在它的作者的心灵中回荡;作者须有证据在面前,而那些证据必须是可理解底。显然只有现时生活中某一种兴趣才能发动一个历史家研讨过去底事实。这过去底事实并不针对着一种过去底兴趣,而是针对着一种现时底兴趣,因为它与现时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比如说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拉伯哲学史,在现时它们对于我毫无兴趣,所以在现时它们对于我并非历史,至多只是一些历史著作的名称。在曾经思索或将要思索它们底人们的心中,它们曾经是,或将会是历史。
总之,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时底思索,打动现时底兴趣,和现时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
(选自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意思是说现在的我们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因而更加准确而清楚地把握历史。
B. 对于过往历史的“真”的解释,很难画上休止符,因为随着“当代”的不断出现,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必将进行一场场新的对话。
C. 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基于认识历史真相的巨大困难,否认历史真相的客观性,这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D. “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拉伯哲学史”,因为研究者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思考而以历史而非历史著作的名称存在。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克罗齐称自己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可知,克罗齐坚信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B. 既然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是难以摆脱的,那么克罗齐所说的“真历史”必然是具有相对性的。
C.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当代”的史学家只能对之进行解释而非改变。
D. 按照“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这一说法,倘若没有“现时”的历史学家对过去史进行观照,过去史就将不复存在。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关于孙中山思想及革命活动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在茅家琦等著的《孙中山评传》中有了专门的论述。
B. 基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现状及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关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用与贡献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
C.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和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提高,关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命题的提出与确立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D. 基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要求和社会现实,关于岳飞、文天祥等人是否应该继续冠以“民族英雄”这一光荣称号的讨论确实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时史)”这一论点都予以认同,但又有所区别。试对二者不同之处作说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亲的遗产
金狐
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这是别人说的,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只要梁燕换了包包或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任凭手机铃音响个不停。她瞄了一眼说:“我老爸,特烦人,瞎操心,不让打麻将,要我出去找工作。”
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令梁燕万万没想到的是,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时时掉落下来,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哪样都不比周围孩子差。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竞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不但不帮她,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
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打官司需要钱,梁燕找我借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她真走了霉运,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
“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说,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不帮她了。
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小芳看我满脸疑惑,说:“律师本来是想从监控里找出点证据对付保姆,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
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我猜测。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可是许久不联系了,不好意思问。
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旧事重提。梁燕感慨地说。那时候她难过得差点儿自杀,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犯罪学有个理论叫破窗效应,当你弱的时候,像一面破窗,坏人闻风而至,随意朝你扔石头。
梁燕的话使我感到不安,脸蛋莫名发烧。我开玩笑说:“我可没朝你扔过石头。”她点点头,嘴角分明闪过一抹嘲讽的微笑,说:“我并不埋怨任何人。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资本。今天是我夕阳红养老院的开业典礼,你们几个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一醉方休。”她的话使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
“是呀。”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
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里面镶嵌着一枚亮闪闪的一元硬币,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真想不到,”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
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
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桂香正浓。
(选自2020年8月上半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小说建构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小说人性空间的容纳,并不拘泥于生命活动的客观真实,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中揣摩复杂的人性。作家在构建人性大厦的过程中,将人性置于世俗生存的空间里,又将其超拔出来,在聆听人性的多种声音中感受内在的张力。
(摘编自江腊生《好的小说以有温度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相遇》)
6.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既是讲述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不但使作品更加真实,而且拓宽了小说的主题。
B. 父亲用“一元钱”为女儿的孝心估价,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奈、悲哀、绝望,以及对女儿的鄙视。
C. 谈及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的过往,梁燕自言身陷“破窗效应”,可见她当年的窘迫境况。
D. 生活的沉重打击,迫使梁燕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艰苦创业,意在体现梁燕善于改过的形象特点。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既有“麻友”的羡慕嫉妒心,也为下文梁燕的遭遇作铺垫。
B. 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作者善于借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人性之复杂。
C. 这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感叹;语言平实自然,又不乏含蓄典雅。
D. 作者曾说“一元钱遗产的故事其实来源于现实事件”,这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的。
8. 简要概括桂花树这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9.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带给你哪些“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瀚,字亨大,闽人。父元美,永乐末进士,抚州知府。瀚举成化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充经筵讲官。稍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监事如故。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师儒免僦居,由瀚始。历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拜南京吏部尚书。以灾异率群僚陈十二事。御史王献臣自辽东逮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夤缘为中书舍人。瀚疏争,忤旨。乞罢,不许。已,奏请重根本:曰保固南京,曰佑启皇储,曰抚绥百姓,曰增进贤才。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位,言官丘俊、石介等荐瀚。帝用侍郎焦芳,乃改瀚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命未至,瀚引疾乞休,因陈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四事。优诏慰留。时灾异数见,瀚及南京诸臣条时政十二事。语涉近幸,多格不行。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会刘健、谢迁罢政,瀚闻太息。言官戴铣等以留健、迁被征,瀚独赆送,瑾闻益恨。明年二月假铣等狱词,谪瀚浙江参政。致仕。旋指为奸党。瑾诛,复官,致仕。予月廪岁隶如故事。寻命有司岁时存问。瀚为人谦厚,而自守介然。卒年八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庭 ,字利瞻。瀚次子也。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职方郎中。吏部尚书张彩欲改为御史,固谢之,乃以为苏州知府。频岁大水,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再上,始报可。迁云南左参政。正德九年,以父老乞侍养。时子炫已成进士,官礼部主事,亦谒假归。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
《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B.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C.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D.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治,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以后各朝代的历任新君即位,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B.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 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下设司勋司、考功司、武选清吏司等部门。
D. 文安,谥号。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王献臣从辽东被逮捕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通过攀附关系成为中书舍人。林瀚上疏争辩,违抗旨意。祈求罢职,不被允许。
B.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职,谏官丘俊、石介等人推荐林瀚担任。皇帝没有采纳,任用侍郎焦芳为吏部尚书,改派林瀚到南京兵部任职。
C. 异常的自然灾害多次出现,林瀚和南京诸大臣陈奏十二件时弊,涉及皇帝亲近宠幸的臣子,虽然意见多被搁置没有实行,但皇帝还是下诏抚慰他。
D. 林瀚的儿子庭 做官颇有政绩,因为父亲年老乞求回家奉养。林瀚的孙子林炫当时已担任礼部主事,也请假回去。可见林家良好的家风。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刺客列传》)
14. 对刘健、谢迁以及戴铣等人的遭遇,林瀚有哪些反应?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注】忆阴见及之作
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江阴作为一座江边城市的独特风貌,场景阔远而热闹。
B. 颔联写人们重海外珍奇、贱本土出产,可见劳动者生计之艰难,蕴含了诗人的叹息。
C. 颈联回忆往昔与昌叔的交往,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足见作者与友人交情深厚。
D. 全诗情感表达上不事藻饰,明白如话,写作风格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不同。
16.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的失落,他的失落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形容战争残酷和破坏深重,运用拟人手法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痛心疾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3)晏几道曾有“有情不管别离久”,秦观在《鹊桥仙》中也有类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三国演义》(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即使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是的,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楷书和草书,唐人不让古人,直达巅峰。看颜真卿的楷书,巍巍乎,磅礴伟岸,高山仰止,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擫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时候,唐人演绎的楷书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境界很高
B. 至此,可以说,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
C. 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到了唐代得以完整地凸显出来
D. 唐人在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高度,可以说后无来者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①______________,那戏怎么演。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②_____________”,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过③_______________。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他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丛后台钻出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摘编自周华诚《做戏》)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三国演义》考查(22-23题)(本题共2小题,6分)
22. 曹操曾称赞他手下一员大将为“吾之樊哙”,他所称赞大将是谁?( )
A. 许褚
B. 夏侯淳
C. 典韦
D. 李典
23.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四、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你以中国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做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泗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题(一)
答案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常被引用,其所要表明的是,人们的历史认识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一切历史认识都会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
但学界诸多论者在引述这句话时,均将“真”字去掉而成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笔者以为或有所不妥。克罗齐称:“人们称作或想称作“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若真是历史……则也是当代史”,“在历史著作的实际中,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很容易证实,并获得丰富和清晰的例证”,而他所做的是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实际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历史认识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逐渐趋于“真”。如果引述克罗齐此语时将“真”字去掉,改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中所蕴涵着的意思就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不再是克罗齐的原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西方学界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作如是观者不乏其人。卡尔曾谈到,历史上的一些伟人,“他们的言行远远地超越了他那个时代,只是后人才认识他们的伟大”,并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中国学者亦有类似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确有助于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在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以笔者陋见,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虽然肯定不“都是正当的”,但却是难以摆脱的,因为史学家作为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无力、无法拒绝“当代”的影响。以美国史的研究为例,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现实对美国史研究的介入,“带来美国史学的空前繁荣……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上,都出现了从正统解释、修正解释、后修正解释到新综合解释的演变……”这太好了!若仅仅如此,没有任何问题了,都“真”了,“真”到此为止了,那下一个“当代”的历史学家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难道“当代”的史学家们就真是“真”得不肯给后来的同行们留下一些什么可继续做的事情吗?
其实,史学家们不断地对过往的历史作出新的、“当代”的、“真”的解释。之后,人们又将意识到历史书写中存在或出现的新的问题了,又不“真”了,怎么办?这个任务自有下一个“当代”来完成。还是卡尔说得好:“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客观的,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克罗齐命题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认识论方面的合理性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在阐明了人们认识历史真相过程中存在着巨大困难这一事实之后,进而否认历史真相的客观性,这就走过头了,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选自李学智《“历史”与“真历史”》,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前一刻的生命演变到现一刻的生命,这现一刻的生命,就超越了前一刻的生命,包涵了前一刻的生命。因此,前一刻的生命并未过去,它生了现一刻的生命,就没入现一刻的生命里面。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克罗齐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切历史都是“现时底”,没有所谓“过去史”。
和现在史一样,过去史的条件是:它所叙底事必须在它的作者的心灵中回荡;作者须有证据在面前,而那些证据必须是可理解底。显然只有现时生活中某一种兴趣才能发动一个历史家研讨过去底事实。这过去底事实并不针对着一种过去底兴趣,而是针对着一种现时底兴趣,因为它与现时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比如说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拉伯哲学史,在现时它们对于我毫无兴趣,所以在现时它们对于我并非历史,至多只是一些历史著作的名称。在曾经思索或将要思索它们底人们的心中,它们曾经是,或将会是历史。
总之,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时底思索,打动现时底兴趣,和现时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
(选自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卡尔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意思是说现在的我们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因而更加准确而清楚地把握历史。
B. 对于过往历史的“真”的解释,很难画上休止符,因为随着“当代”的不断出现,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必将进行一场场新的对话。
C. 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基于认识历史真相的巨大困难,否认历史真相的客观性,这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D. “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拉伯哲学史”,因为研究者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思考而以历史而非历史著作的名称存在。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克罗齐称自己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可知,克罗齐坚信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B. 既然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是难以摆脱的,那么克罗齐所说的“真历史”必然是具有相对性的。
C.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当代”的史学家只能对之进行解释而非改变。
D. 按照“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这一说法,倘若没有“现时”的历史学家对过去史进行观照,过去史就将不复存在。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关于孙中山思想及革命活动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在茅家琦等著的《孙中山评传》中有了专门的论述。
B. 基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现状及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关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用与贡献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
C.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和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提高,关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命题的提出与确立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D. 基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要求和社会现实,关于岳飞、文天祥等人是否应该继续冠以“民族英雄”这一光荣称号的讨论确实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时史)”这一论点都予以认同,但又有所区别。试对二者不同之处作说明。
【答案】1. B 2. D 3. D
4. ①引用论证,例如引用了历史学家卡尔的话来证明中西方学者都认为现实对历史研究有很大影响;②举例论证,例如文中举美国史的研究为例,证明随着“当代”的演进,历史的“真”也不断被赋予新的解释;③对比论证,例如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进行对比,证明克罗齐观点的合理性。(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5. ①分析角度不同:材料一从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从史学家的“当代”属性进行分析,材料二则从现时的“思索”、“兴趣”、“心灵生活”进行分析;②认同度不同:材料一在认同的同时,指出这一论点与克罗齐观点并非完全一致,材料二则以之为克罗齐的观点并予以完全认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亲的遗产
金狐
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这是别人说的,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只要梁燕换了包包或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任凭手机铃音响个不停。她瞄了一眼说:“我老爸,特烦人,瞎操心,不让打麻将,要我出去找工作。”
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令梁燕万万没想到的是,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时时掉落下来,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哪样都不比周围孩子差。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竞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不但不帮她,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
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打官司需要钱,梁燕找我借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她真走了霉运,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
“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说,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不帮她了。
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小芳看我满脸疑惑,说:“律师本来是想从监控里找出点证据对付保姆,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
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我猜测。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可是许久不联系了,不好意思问。
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旧事重提。梁燕感慨地说。那时候她难过得差点儿自杀,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犯罪学有个理论叫破窗效应,当你弱的时候,像一面破窗,坏人闻风而至,随意朝你扔石头。
梁燕的话使我感到不安,脸蛋莫名发烧。我开玩笑说:“我可没朝你扔过石头。”她点点头,嘴角分明闪过一抹嘲讽的微笑,说:“我并不埋怨任何人。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资本。今天是我夕阳红养老院的开业典礼,你们几个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一醉方休。”她的话使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
“是呀。”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
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里面镶嵌着一枚亮闪闪的一元硬币,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真想不到,”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
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
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桂香正浓。
(选自2020年8月上半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小说建构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小说人性空间的容纳,并不拘泥于生命活动的客观真实,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中揣摩复杂的人性。作家在构建人性大厦的过程中,将人性置于世俗生存的空间里,又将其超拔出来,在聆听人性的多种声音中感受内在的张力。
(摘编自江腊生《好的小说以有温度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相遇》)
6.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我”既是讲述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不但使作品更加真实,而且拓宽了小说的主题。
B. 父亲用“一元钱”为女儿的孝心估价,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奈、悲哀、绝望,以及对女儿的鄙视。
C. 谈及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的过往,梁燕自言身陷“破窗效应”,可见她当年的窘迫境况。
D. 生活的沉重打击,迫使梁燕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艰苦创业,意在体现梁燕善于改过的形象特点。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既有“麻友”的羡慕嫉妒心,也为下文梁燕的遭遇作铺垫。
B. 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作者善于借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人性之复杂。
C. 这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感叹;语言平实自然,又不乏含蓄典雅。
D. 作者曾说“一元钱遗产的故事其实来源于现实事件”,这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的。
8. 简要概括桂花树这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9.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带给你哪些“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
【答案】6. B 7. C
8. ①照应文题“父亲的遗产”。②意蕴丰富,它是父女二人情感的纽带(或:是父女亲情的载体),凝聚着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期待(或∶是父爱的象征),见证了梁燕的成长。③意象化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孕育了美感。
9. ①父爱深沉,亲情可贵。②懂得感恩,回馈社会。③坚韧达观,自立自强。④勇于改过,提升自我。⑤尽心尽责,宽厚有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瀚,字亨大,闽人。父元美,永乐末进士,抚州知府。瀚举成化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充经筵讲官。稍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监事如故。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师儒免僦居,由瀚始。历吏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拜南京吏部尚书。以灾异率群僚陈十二事。御史王献臣自辽东逮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夤缘为中书舍人。瀚疏争,忤旨。乞罢,不许。已,奏请重根本:曰保固南京,曰佑启皇储,曰抚绥百姓,曰增进贤才。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位,言官丘俊、石介等荐瀚。帝用侍郎焦芳,乃改瀚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命未至,瀚引疾乞休,因陈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四事。优诏慰留。时灾异数见,瀚及南京诸臣条时政十二事。语涉近幸,多格不行。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会刘健、谢迁罢政,瀚闻太息。言官戴铣等以留健、迁被征,瀚独赆送,瑾闻益恨。明年二月假铣等狱词,谪瀚浙江参政。致仕。旋指为奸党。瑾诛,复官,致仕。予月廪岁隶如故事。寻命有司岁时存问。瀚为人谦厚,而自守介然。卒年八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庭 ,字利瞻。瀚次子也。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职方郎中。吏部尚书张彩欲改为御史,固谢之,乃以为苏州知府。频岁大水,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再上,始报可。迁云南左参政。正德九年,以父老乞侍养。时子炫已成进士,官礼部主事,亦谒假归。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
《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B.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C.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D. 瀚素刚方/与守备中官不合/他内臣进贡道其地者/瀚每裁抑之/遂交/谮于刘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治,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以后各朝代的历任新君即位,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B.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 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下设司勋司、考功司、武选清吏司等部门。
D. 文安,谥号。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王献臣从辽东被逮捕下诏狱,儒士孙伯坚等通过攀附关系成为中书舍人。林瀚上疏争辩,违抗旨意。祈求罢职,不被允许。
B. 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去职,谏官丘俊、石介等人推荐林瀚担任。皇帝没有采纳,任用侍郎焦芳为吏部尚书,改派林瀚到南京兵部任职。
C. 异常的自然灾害多次出现,林瀚和南京诸大臣陈奏十二件时弊,涉及皇帝亲近宠幸的臣子,虽然意见多被搁置没有实行,但皇帝还是下诏抚慰他。
D. 林瀚的儿子庭 做官颇有政绩,因为父亲年老乞求回家奉养。林瀚的孙子林炫当时已担任礼部主事,也请假回去。可见林家良好的家风。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国学垂十年,馔银岁以百数计,悉贮之官,以次营立署舍。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刺客列传》)
14. 对刘健、谢迁以及戴铣等人的遭遇,林瀚有哪些反应?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掌管国子监将近十年,每年俸禄用百计算(数以百计),都储藏在官衙,按照次序建造官署的房屋。
(2)燕王确实害怕大王的声威,不敢出兵抵抗(我国的)军队,希望全国做(秦国)臣子,排在诸侯行列里,像郡县一样地纳贡应差,以便能够奉守(燕)先王的宗庙。
14. 为刘健、谢迁叹息伤心。赠送财物为戴铣等人送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注】忆阴见及之作
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江阴作为一座江边城市的独特风貌,场景阔远而热闹。
B. 颔联写人们重海外珍奇、贱本土出产,可见劳动者生计之艰难,蕴含了诗人的叹息。
C. 颈联回忆往昔与昌叔的交往,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足见作者与友人交情深厚。
D. 全诗情感表达上不事藻饰,明白如话,写作风格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不同。
16.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的失落,他的失落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1)由“末路尘沙非少年”可知诗人年老却不得不出使辽国;(2)由“强乞一官终未得”可知,诗人留守江阴的愿望不能实现;(3)由“只君同病肯相怜”可知,只有朋友与己同病相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形容战争残酷和破坏深重,运用拟人手法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痛心疾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
(3)晏几道曾有“有情不管别离久”,秦观在《鹊桥仙》中也有类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废池乔木 ②. 犹厌言兵 ③. 短发萧骚襟袖冷 ④. 稳泛沧浪空阔 ⑤.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⑥.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三国演义》(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即使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也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是的,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楷书和草书,唐人不让古人,直达巅峰。看颜真卿的楷书,巍巍乎,磅礴伟岸,高山仰止,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擫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时候,唐人演绎的楷书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境界很高
B. 至此,可以说,唐人似乎穷尽了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
C. 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到了唐代得以完整地凸显出来
D. 唐人在楷书的结体法度与风格形态的高度,可以说后无来者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这些角儿都要配齐。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①______________,那戏怎么演。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②_____________”,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了,眼神里闪闪发亮。
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城里人送戏下乡,没有听说过③_______________。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他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丛后台钻出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摘编自周华诚《做戏》)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①. 角儿不够用 ②. 这场戏做得好 ③. 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
(三)《三国演义》考查(22-23题)(本题共2小题,6分)
22. 曹操曾称赞他手下一员大将为“吾之樊哙”,他所称赞大将是谁?( )
A. 许褚
B. 夏侯淳
C. 典韦
D. 李典
【答案】A
23.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答案】 ①. 火烧博望坡 ②. 火烧新野 ③. 火烧赤壁
四、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你以中国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做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