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选拔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9月29日,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闭幕。本届昆剧艺术节为期7天,26台参演剧目接连亮相,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如何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本届昆剧艺术节,呈现了近年来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可提供些许启示。
折子戏集中体现了昆曲的古典之美。我们继承的昆曲文化遗产基本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其中包含昆曲所有的身段表演、曲牌唱腔、行当家门,甚至上下场规制的精髓。因其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赢得观众的喜爱。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索衣》,与传统折子戏取自明清传奇不同,此折子戏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昆曲精深的表演风范,拉近了古今距离。这出原创折子戏既有古典性,又契合今人审美。剧中主角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编剧以王戎去女儿家“索衣”为行动的细腻心理走向,再通过副净、旦以及丑和贴旦行当的立体呈现,使全剧风趣诙谐,尽显喜剧性,充分发挥了昆曲生旦之外的行当表演艺术魅力,展现了昆曲之“趣”。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不是一个题材概念,应当逐渐成为戏曲现代发展主流,以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从
小处深研戏之结构、行当表演、昆曲趣味,让原创的折子戏与典范性的昆曲审美重叠,持续探索、不断创造,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未来可期。
同时,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心唱响红色故事,用情传承红色基因,用功赓续红色血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本届昆剧节线下演出的9部昆曲大戏中,昆曲现代戏作品占4部。开幕大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瞿秋白》、上海昆剧团《自有后来人》、苏州昆剧院《江姐》、湖南省昆剧团《半条被子》齐亮相,4部作品均为近两年所创。
剧本深邃的精神内涵最为动人。《瞿秋白》以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讲述了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瞿秋白,面对敌人的轮番劝降,坚守信仰、不惧不屈,最终怀抱初心、慨然就义的故事。编剧罗周通过“三劝降”“秋白之死”架起全剧主要结构,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讲述瞿秋白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坚定的信仰。
导演张曼君大胆运用写意与表现的手法,以舞台形式之“变”来回应昆曲传统之“不变”。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昆剧作品,《瞿秋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剧中发挥小生行当特点,用音色与造型刻画瞿秋白这一人物,在曲牌唱腔方面,又不失昆曲的固有章法。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认为:“如此笔墨铺排,不仅找到了充满戏剧性的完整故事,又写出了立体的、具有深度的人。”
所以,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绵延其传统典雅的艺术气质,也要将目光放长远,朝着守护传统和面向未来相统一的方向继承、发展、创造。
(摘编自张之薇《古老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变化。实践表明,近代以来的戏曲演变既融入了世界的文化影响,也继承了丰厚的戏曲传统。昆曲的变化以及昆剧的形成就是明显例证。
昆剧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自觉努力,使传统艺术本体得到极好传承的范例。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从经典剧目到舞台表演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每个民族的艺术传统,都是社会各阶层民众在多元文化与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最大公约数。戏曲传统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是千百年来戏曲创作与欣赏活动的深厚积淀,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地域),既源于个人审美趣味又超越其上,深藏着民族审美的密码。在戏曲艺
术内部,传统则由代表性经典剧目承载。这些剧目构成一个经典群,包含了本剧种从艺术语言到技术手段的所有风格、特点和要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戏曲风貌,提升了美学上的丰富度。现代戏曲发展历程,是各剧种不断发现并确证自身美学独特性的过程,“百花齐放”是尊重保护戏曲剧种生态多样化的精彩表达。
对现代戏曲而言,现代性和戏曲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现代性是为了牢固建立戏曲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联,戏曲化才能确保现代戏曲始终行进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道上。昆剧以及其他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性一定是从中华民族的戏曲传统根脉上有机生长出来的,是基于传统的现代性,必然要以“内生的现代性”为显著特征。努力接续、全面继承戏曲文化优良传统,让戏曲始终保持切合其自身规律与特色的发展方向,才是戏曲现代性的成功之道。
(摘编自傅谨《尊重保护戏曲剧种生态多样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昆曲文化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具有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
B.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成为了戏曲现代发展主流,是因为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
C.《瞿秋白》在遵循昆曲曲牌唱腔固有章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了一个立体的、具有深度的瞿秋白。
D.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自觉努力都得到了极好的传承,昆剧取得的突出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戏曲只有融入世界文化的影响,才能继承戏曲传统,才能在“老规矩”和“新创造”之间寻到融通途径。
B.审美最大公约数是指打破人们对文艺作品受众群体的理解,实现不同类型文艺作品的“雅俗共赏”。
C.现代戏曲如果不同时具备现代性和戏曲化两面,将很难始终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轨道上。
D.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在依循昆曲典范审美与现代性审美下相融合的基础上创作。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戏曲“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自有后来人》由昆曲三代演员共同创作,并以“破套存牌”的方式移植演绎《红灯记》这一观众耳熟能详的革命题材故事。
B.现代豫剧《革命家夜》大胆探索古典美学和现代技术碰撞融合,奏响了一曲重温革命传统的壮丽乐章。
C.豫剧《王屋的女人》在遵循戏曲表演的原则上,根据题材内容和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创造了大量新的表演形象。
D.《窦娥冤》多次被搬上舞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强化了中华戏曲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或论证方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在新时代里戏曲如何做到守正创新?(6分)
1.C
2.A
3.D
4.[参考答案一](论证结构)采用总分式结构。开头从第八届昆剧艺术节昆曲艺术体现创新性发展这一现象谈起,提出昆曲如何实现戏曲创新性发展的问题;然后以折子戏和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为例,分别从折子戏可向原创发展和戏曲应体现时代特征两方面进行论证如何做到创新性发展。
[参考答案二](论证方法)论证中较为突出地使用了举例论证,如以《瞿秋白》为例,论证“剧本深邃的精神内涵最为动人”的观点。(学生只需答出一种答案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5.[参考答案]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愿景和目标。守正是要守其传统优秀精神文化之道,守其艺术形式根本特征。创新是在演绎传统经典时,也应有新编创作,担负起创作现实题材的责任,同时,将传统手法融入现代手法,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我国的昆曲文化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错误,由原文“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昆曲源于清代。
B.“成为了戏曲现代发展主流”错误,由原文“应当逐渐成为戏曲现代发展主流”可知,原文是“逐渐成为”而不是“成为了”,选项将未然看成了已然。
D.“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得到了极好的传承”错误,由原文“
昆剧是使传统艺术本体得到极好传承的范例”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得到了极好地传承。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只有融入世界文化的影响”错误,由原文“实践表明,近代以来的戏曲演变既融入了世界的文化影响,也继承了丰厚的戏曲传统”可知,近代戏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由原文“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性一定是从中华民族的戏曲传统根脉上有机生长出来的,是基于传统的现代性,必然要以‘内生的现代性’为显著特征”可知,近代戏曲继承戏曲传统关键是靠自身,并中并不是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影响才能继承戏曲传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没有体现创新,强调的是戏曲的教化功能。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结构:
第一段由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引出如何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这一问题,并且本届昆剧艺术节,呈现了近年来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可提供些许启示。
第二、三段以折子戏为例,我们继承的库区文化遗产基本是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而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索衣》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展现了昆曲之“趣”,所以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可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
第四段至最后以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为例,戏曲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要体现时代特征。
所以材料一从结构上来看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论证方法:
由原文“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索衣》,与传统折子戏取自明清传奇不同,此折子戏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可知,论证中较为突出地使用了举例论证,论证要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瞿秋白》以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讲述了1935
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瞿秋白,面对敌人的轮番劝降,坚守信仰、不惧不屈,最终怀抱初心、慨然就义的故事”可知,论证中较为突出地使用了举例论证,论证“剧本深邃的精神内涵最为动人”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戏曲传统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是千百年来戏曲创作与欣赏活动的深厚积淀,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地域),既源于个人审美趣味又超越其上,深藏着民族审美的密码。在戏曲艺术内部,传统则由代表性经典剧目承载。这些剧目构成一个经典群,包含了本剧种从艺术语言到技术手段的所有风格、特点和要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戏曲风貌,提升了美学上的丰富度。现代戏曲发展历程,是各剧种不断发现并确证自身美学独特性的过程”可知,守正是要守其传统优秀精神文化之道,守其艺术形式根本特征。
由原文“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从小处深研戏之结构、行当表演、昆曲趣味,让原创的折子戏与典范性的昆曲审美重叠,持续探索、不断创造,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未来可期”“同时,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心唱响红色故事,用情传承红色基因,用功赓续红色血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可知,创新是在演绎传统经典时,也应有新编创作,担负起创作现实题材的责任,同时,将传统手法融入现代手法,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由原文“古老昆曲要寻觅当代知音,要绵延其传统典雅的艺术气质,也要将目光放长远,朝着守护传统和面向未来相统一的方向继承、发展、创造”可知,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愿景和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狱 卒 提关汉卿!
[禁子下,不一时,闻铁链镣铐相击声。关汉卿上。]
禁 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 吏(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卿)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
[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狱 吏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 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 吏 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狱卒中也有人交头接耳。]
关汉卿 (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 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 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 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
[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高和尚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死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
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这不少哇,老朋友。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钢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
6.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舞台说明“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中“关切”一词表现了叶和甫虚伪的一面,突出了他的虚情假意。
B.王著喊过“为万民除害”,叶和甫故意将此和《窦娥冤》联系起来,借此诬陷关汉卿,其卖友求荣的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C.“
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这几句台词被关汉卿说得义正词严,表现了他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D.冲突是戏剧中方方面面的矛盾,选文的矛盾冲突中除作者要重点突出的关汉卿与狱吏、关汉卿与叶和甫的正面矛盾冲突之外,还有王著等人与阿合马的矛盾冲突等。
7.下列选项中,对戏剧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杂剧的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配角一般只能道白不能唱。
C.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追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D.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曲和明清传奇。元曲涵盖了散曲、杂剧,还有宋元时代的“南戏”。杂剧和传奇由曲词、宾白、宫调三部分组成。
8.“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选文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关汉卿具有“铜豌豆”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连夜给田汉写信致贺,盛赞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您。”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
【答案】6.D
7.D
8.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写《窦娥冤》,坚持演出,振奋了民心,震慑了坏人。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感,不受威逼胁迫,具有浩然正气。关汉卿疾恶如仇,把前来“劝说”他的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些都体现了关汉卿面对威逼利诱不妥协、不退让的“铜豌豆”的性格特征。
9.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展现人物的精神。②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个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也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忍无可忍。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戏剧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重点突出的关汉卿与狱吏、关汉卿与叶和甫的正面矛盾冲突之外”
错误,选文中,关汉卿与狱卒之间并没有正面矛盾冲突,从“ 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可见,在选段中,狱卒对关汉卿是存有同情心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D.“杂剧和传奇由曲词、宾白、宫调三部分组成”错误,杂剧和传奇是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铜豌豆”具有一种“硬”的性格特质,然后根据文本概括能够体现关汉卿“铜豌豆”性格的事件即可。
“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可见,他创作《窦娥冤》等剧作褒善惩恶。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可见他不屈从,不妥协。
叶和甫用一百万来利诱,关汉卿怒火难遏并把他打翻在地,可见他不受名利诱惑。
“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可见,他嫉恶如仇,痛恨邪佞。
这些语句都展现出他硬铮铮的铜豌豆性格。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还有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
如关汉卿的语言描写,直接写人物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动作描写“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舞台说明中的神态描写,“怒火难遏”“诧异”“鄙夷地” “不耐”“怒”“按捺住怒火”,都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
表现手法上,叶和甫利诱关汉卿,最后露出无耻面目,关汉卿坚持正义,绝不妥协,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或言其专。曾公亮因力荐王安石,觊以间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琦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帝不答。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师,时受翰林学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诏安石越次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安石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冬十一月,郊。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司马光曰:“救灾节用,当自贵近始,可听也。”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B.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C.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D.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或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闰月,农历每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即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B.邸,战国时诸侯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文中指神宗居住的处所。
C.学士,官名,历代具体职能各有不同,唐宋时主要为文学侍从之臣。
D.郊,文中指祭祀。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对随行官员多有赏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宗在位时,韩维、吕公著兄弟三人就常对人称道王安石,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还向神宗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
B.吴奎曾与王安石共事,他反对神宗任用王安石,认为他行为迂阔,若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皇帝听从。
C.曾公亮认为王安石确是辅相之才,向朝廷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宰相韩琦。皇帝让王安石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
D.宰相等人因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不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司马光认为朝廷可以采纳这一提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
14.请概括说明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国用不足上有何分歧。(3分)
【答案】10.D
11.A
12.C
13.(1)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
(2)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通晓,认为这些高不可及。
14.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
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
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什么条件呢?”
“召”的主语为“神宗”,而“不至”的主语为“安石”,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排除A、C。
“历”的宾语为“先帝朝”,所以应在“朝”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闰某月即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帝让王安石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说法错误,由原文“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从之,以司徒兼侍中”可知,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的是韩琦。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谓”,认为;“辞”,推辞;“即起视事”,省略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视事”,上任到职,处理事物。
(2)“末世”,后世;“学者”,求学的人;“通知”,通晓,透彻地知晓;“以为”,认为。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可知,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是由于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
由原文“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可知,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与理财无关,所谓理财就是设法夺民而已。
参考译文:
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当江宁知府。在英宗继位后的整个期间内,王安石虽经宣召却一直不曾就职,韩维、吕公著兄弟三人于是更加对人称道王安石。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当皇帝,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不来。神宗对左右大臣说:“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请不来,有人认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还是有
什么条件呢?”曾公亮说:“王安石确实是辅相之才,肯定不会欺骗皇帝您的。”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刚愎自用,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必然紊乱朝纲。”皇帝不听,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众人认为王安石必定推辞,等到诏书下来,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当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有人说韩琦专权。曾公亮于是大力举荐王安石,希望借机让皇帝疏远韩琦。韩琦更加大力请求离开朝廷,皇帝不得已听从了韩琦,让他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韩琦入朝答对,皇帝哭泣说:“您一定要离去,今日已经下诏书同意了。然而您离去后,谁可接替您呢?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绰绰有余,处在宰相的位置则不可以。”皇帝没有答复。神宗熙宁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才首次来到京师,这时接到翰林学士的任命已经超过七个月了,下诏让王安石越级入朝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求学的人不能通晓,因此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冬季十一月,朝廷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宰相等人因为黄河北部连遭旱灾,国家用度不足,请求南郊祭天后别再照例赏赐金钱绢帛了。诏命众学士讨论。司马光说:“赈济灾荒,节省开支,应当从中枢部门做起,可以采纳这种提议。”王安石说:“国家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按人头计数征税,用畚箕敛取谷物罢了。”王安石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也能使国家用度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天地所出产的财货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财的人设法掠夺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赋税还严重。”双方争论不休。宋神宗表态说:“我的看法和司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准这样做来答复宰相等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二 砺
郑思肖①
愁里高歌梁父吟②,犹如金玉戛商音③。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宋亡后,不与元朝合作。②〔梁父吟〕古乐曲名,即《梁甫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诗人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③〔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把高歌《梁父吟》的声音比作悲壮的“金玉戛商音”,奠定了幽怨愁苦的感情基调。
B.诗人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申包胥痛哭七日讨来救兵的史实,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
C.诗人目送鸿雁离开破碎的家园,极写游子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D.诗人以“二砺”为题,表明要再次磨砺自己的意志、决不能让神州“陆沉”的决心。
16.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1)颔联用典,运用勾践复国、包胥救楚的典故,表达了立志救国的愿望;(2)颈联巧用比喻抒情,自比饿虎,表达向敌人报仇的决心;(3)尾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在心中立下誓愿,不容许大好河山永远沉沦,表达了复国杀敌的决心。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的赏析能力。
C.“极写游子的离愁别绪”错误。“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的意思是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从而可知,诗人目送鸿雁离去表达的是亡国者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哀怜。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的意思是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这里面采用了用典的手法,运用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申包胥痛哭七日讨来救兵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
颈联的意思是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这里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喻成饿虎,表达了向敌人报仇的决心。
尾联的意思是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深于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在心中立下誓愿,不容许大好河山永远沉沦,表达了复国杀敌的决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述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谨”“庠”“悌”“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8.下列句中的括号,与文中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读的哲学书籍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原著,第二类是中外哲学史家的著作(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
B.将两片粽叶重叠,卷成尖筒状,放入两大匙糯米等材料,再用筷子将其细细捣压至板结(米松了的话,容易进水,那样的粽子会失去黏黏的口感,不好吃),最后包成四角状,捆紧。
C.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D.辛寨村(音)村长王正贵(音)说,自南昆铁路建成以来,该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50%,达到1200元人民币。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案】18.C
19.该句将“古典诗文”比喻成“长河”,抓住了二者的共性,形象地写出了“古典诗文”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20.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一词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当地那种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括号的作用。
文中的括号作用是补充说明。句中用“源头”补充说明指的是“上游”的什么地方。
A.括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括号里的内容“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是解释说明“著作”的。
B.括号的作用是对前句解释说明。括号里的话“米松了的话,容易进水,这样的粽子会失去黏黏的口感,不好吃”是对前文“再用筷子将其细细捣压至板结”的解释说明。
C.括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表示说这一带在古代“少草木,多大沙”的说法是《汉书·匈奴传》里记载的。
D.括号表示解释说明,括号里的“音”表示前面说的村名和村长名是音译的。
文中的括号作用和C项相同,都是补充说明,其它三项中的括号是解释说明。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分析时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本句中本题是“古典诗文”,喻体是“长河”,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古典诗文”具有“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特点,即古典诗文千古传诵,历时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并且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这与“长河”具有的流淌,源远流长,历时悠久,绵延不绝的特点契合。因此,把“古典诗文”比喻成“长河”很恰当。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比较原句和改句,发现两者两个区别:一是从句式上看,原句是短句,改句是长句;二是改句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
(1)原句是短句,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那么原句使用短句就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而改句是长句,这就与前文的句子不协调。
(2)“参差隐现”这个词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因此,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节的前一晚,B站发布了一段名为《后浪》的视频,( ),有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① 、高声批判,有人诟病视频是鸡汤、没有真正地走近年轻人。评论人曾于里指出,《后浪》是一篇青年缺席的宣言,不仅缺失了年轻一代的真实现状与声音,也用“青春” ② 。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是五四前后诞生的概念,承载着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青春则属于抒情主义和消费主义,是小时代的产物。因此《后浪》在本质上是向消费主义的一次献媚,看似肯定歌颂③ ,实际上却是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前浪”们对世界的定义与规划。《后浪》中的“后浪”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它只是青年这个复杂群体里的一部分,而对于年轻一代自身而言,只有重拾“青年”的身份,才能真正称得上时代浪潮中的“后浪”,否则不过只是浮沫而已。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引发两极化争议并随即刷屏网络
B.随即刷屏网络并引发两极化争议
C.刷屏网络且两极化争议随即产生
D.随即引发两极化争议并刷屏网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案】21.B
22.①有人厌恶反感 ②替换了“青年” ③年轻一代(或填“后浪”)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随即”一词可以承接前文视频引发的问题,据此排除AC;
“刷屏网络”“引发两极化争议”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据此排除D。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首先根据前后句的对称结构“有人……有人……”,推断此处为“有人……”;然后根据后文“高声批判”,推断此处观点与前文“有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相反,由此推出可以填入“有人厌恶反感”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后文在论述“青年”与“青春”的区别,前文说“不仅缺失了年轻一代的真实现状与声音”,与空缺处形成递进关系,且前文说缺失青年,后文说“用青春”怎样,由此推断可以填入“替换了‘青年’”之类的内容。
第三处,“看似”与“实际上”构成相反的意思,由“维护和巩固‘前浪’们对世界的定义与规划”,推断出前文是看似在歌颂“年轻一代”,可以填入“年轻一代(或填‘后浪’)”之类的内容。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他赞扬精卫和刑天虽然身死,却不改生前之志的精神;同时惋惜它们空有昔日之心,但已等不到实现志向的“良辰”。
材料二: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组员大部分是“985”或“211”大学的毕业生,在升学或者就业中暂时遇到了挫折,他们自嘲为“985废物”。远大志向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矛盾,使他们感到迷茫、懊恼、颓废,迟迟走不出低落的情绪和生活的困境。
陶渊明的矛盾态度,“985废物引进计划”,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志向”与“现实”的讨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一以陶渊明的诗歌引出关于“志向”与“现实”的问题。精卫与刑天虽身死而志不改,这是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要惜的是他们没有等到志向实现的那一天。材料二以“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员,当远大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产生了迷惘。两则材料所讲的核心话题是“志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志向”与“现实”有多种关系,有远大的志向,并能克服现实困难,最终志向成为现实。也有像精卫和刑天那样的,有远大的志向,并一直坚守自己的志向,可惜没有实现,这样的人令人惋惜,但是后人可以助他们使志向变成现实。当然也有像“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同,当初也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一旦在现实中碰壁之后,就会变得情绪低落。由此可以对“志向”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理顺,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写作。比如,可以写志向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实,想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助志向实现等。
关于写作任务,是就陶渊明的矛盾态度,以及“985废物引进计划”,引发的同学们对于“志向”与“现实”的讨论进行分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文体上需要写一篇发言稿,这篇发言稿用于班会发言,因此要注意发言所面对的人群是学生,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对“志向”与“现实”关系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立意:
1.志向与现实共舞。
2.一步步使志向变为现实。
3.结合现实定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