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提分小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基础知识题(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 ;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 , ; ,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不仅 而且 关于 或者
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不仅 而且 至于 甚至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古诗词,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②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③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3.请依据选段,概括“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①___________,但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②___________,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年了。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二、阅读与鉴赏(33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9分)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6.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3分)
8.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3分)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二)阅读报告文学《屠呦呦:矢志青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下面小题。(24分)
屠呦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如是说。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演讲时说。
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发现的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很重视教育。1946年,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当时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提起疟疾,也许现代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
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兴表示,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
这就是1981年10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全面公开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
屠呦呦代表课题组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会议主席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阿南德教授高兴地评论: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类衍生物的研究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独特结构以及抗疟作用方式是和任何已知抗疟药毫无雷同之处。这就为今后设计合成新抗疟药提供了新思路。
会上,药理、毒理、临床等专家也作了详尽的报告,青蒿素由此为世界所熟知。
2011年,81岁的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世界著名奖项。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未来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其同事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然而,挑战还远未结束。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但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
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者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所谓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在对双氢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屠呦呦介绍,根据现有临床探索,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明显疗效。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透露,“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试验。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屠呦呦说。
谈到未来的期待,2018年,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此外,屠呦呦表示,希望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外人才。
“几十年前青蒿素刚被发现时,也有其他一些单位在进行研究,但因为没得到足够重视,很多东西发现了却没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忆,“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正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屠呦呦更珍惜现有的研究平台,并希望它能够“升级”成为中
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
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说。
谈及未来的研究,屠呦呦笃定地说:“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来。”
“全国‘523’团队证明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
“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屠呦呦说,“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做’,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
当然,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屠呦呦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说。
(文章选自《中国妇女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使诺贝尔奖首次有了女性的名字,这是我国的荣誉,也是世界的荣誉。
B.青蒿素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的,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以它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治疗疟疾的唯一疗法。
C.青蒿素在提取过程中,以青蒿为原料,绞成汁后,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反复实验,最终得到了抗疟疾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
D.屠呦呦在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个难题后,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种更新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双氢青蒿素。
10.结合本文内容,为屠呦呦写一篇人物小传。(5分)
11.请简要概括屠呦呦参与发现“青蒿素”的过程。(5分)
12.屠呦呦研究和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5分)
13.请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观点,用屠呦呦的事例作论据,写一段话。要求:所举事例要能证明观点,事例叙述要简洁明了,字数在80字以内。(6分)第三单元
提分小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基础知识题(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 ;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 , ; ,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不仅 而且 关于 或者
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不仅 而且 至于 甚至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古诗词,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②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③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3.请依据选段,概括“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4分)
【答案】1.A
2.B
3.①“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②落木体现的是悲凉与凄清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二空,“不但……而且”与“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均符合此处句意。
第三空,此处说起“木”,与前文说“树”相比,是另提起一个事物,故用“至于”,排除BC。
第四空,“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与前文“可能是透着黄色”之间,并无明显的递进关系。由两句中“可能是”“可能是”可判断出是并列关系,所以应用并列的“而且”,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可见,是秋天的落叶,而且是“木叶”,故填④。
第二处,根据“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可见,是碧绿柔嫩的,且根据空格数量是四句,只能填中间两句,而中间两句这种春夏之交的只能是③。
第三处,同样是四句,再根据“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可见,只剩下②可填,且“雨中黄叶树”很符合该句意境。
第四处,“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显然是“叶落依枝”,填①。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
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可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可见,木叶给人一种疏朗绵密、迢远情深的感受;而“落木”的诗句如“落木千山”“无边落木萧萧下”等,则让人有一种悲凉与凄清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①___________,但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②___________,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年了。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答案】4.C
5.①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②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可译性”
表示特殊含义。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A.“满招损,谦受益”是引用的格言名句,表直接引用;
B.“敝帚自珍”是为了借此说明他舍不得丢弃,表强调;
C.“流线型”本是设计术语,此处指鲸的外形,是特殊含义;
D.“大师”是反语,实则是表达否定讽刺。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从前文来看,“台基栏杆、台阶”功能都一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登上高处及避免跌落,而根据后文“多少民族创造了多少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可见,该空要强调其相同点,以便与“形式不同”形成转折。故此处可填: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二空处,该空根据后文的比喻“使用他们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可见,要填的是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干什么,即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故此处可填: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二、阅读与鉴赏(33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9分)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
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6.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3分)
8.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3分)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案】6.B
7.意象和词藻的关系
8.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体现了诗人的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解析】
【分析】
6.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根据文本“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知,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根据文本“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可知,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故选B。
7.本题考查考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文段二一共分成四段,根据文本“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可知,第一段从总体上交代了意象和词藻的关系;第二段文字主要论述了“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第三段文字论述“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第四段文字论述“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由此可见,整段文字主要是围绕“意象和词藻的关系”展开,故题目可以拟定为“意象和词藻的关系”。
8.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由上联的“永夜”“孤月”可知这里不是实景,而是比喻人生暮年。“秋风”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这两个意象相对,诗人却没有感伤,反倒产生了“心犹壮”“病欲苏”的感觉。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显示了杜甫与众不同的伟大而坚强的品格。
(二)阅读报告文学《屠呦呦:矢志青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下面小题。(24分)
屠呦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
“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如是说。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
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演讲时说。
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发现的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很重视教育。1946年,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取。当时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提起疟疾,也许现代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
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兴表示,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
这就是1981年10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全面公开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
屠呦呦代表课题组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会议主席WHO疟疾化
疗科学工作组阿南德教授高兴地评论: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类衍生物的研究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独特结构以及抗疟作用方式是和任何已知抗疟药毫无雷同之处。这就为今后设计合成新抗疟药提供了新思路。
会上,药理、毒理、临床等专家也作了详尽的报告,青蒿素由此为世界所熟知。
2011年,81岁的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世界著名奖项。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未来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其同事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
然而,挑战还远未结束。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但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者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所谓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在对双氢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屠呦呦介绍,根据现有临床探索,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明显疗效。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透露,“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试验。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屠呦呦说。
谈到未来的期待,2018年,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此外,屠呦呦表示,希望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外人才。
“几十年前青蒿素刚被发现时,也有其他一些单位在进行研究,但因为没得到足够重视,很多东西发现了却没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忆,“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正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屠呦呦更珍惜现有的研究平台,并希望它能够“升级”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
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说。
谈及未来的研究,屠呦呦笃定地说:“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来。”
“全国‘523’团队证明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
“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屠呦呦说,“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
地‘做’,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
当然,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屠呦呦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说。
(文章选自《中国妇女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使诺贝尔奖首次有了女性的名字,这是我国的荣誉,也是世界的荣誉。
B.青蒿素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的,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以它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治疗疟疾的唯一疗法。
C.青蒿素在提取过程中,以青蒿为原料,绞成汁后,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反复实验,最终得到了抗疟疾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
D.屠呦呦在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个难题后,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种更新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双氢青蒿素。
10.结合本文内容,为屠呦呦写一篇人物小传。(5分)
11.请简要概括屠呦呦参与发现“青蒿素”的过程。(5分)
12.屠呦呦研究和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5分)
13.请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观点,用屠呦呦的事例作论据,写一段话。要求:所举事例要能证明观点,事例叙述要简洁明了,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答案】
9.C
10.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11.首先是接受抗疟组组长,为研发青蒿素提供了机会;其次是整理中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抗疟药方,获取研发青蒿素的理论依据;第三是东晋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研发的灵感;最后是在反复实验与失败中,发现了青蒿素。
12.一是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中药秘方,体现了中国智慧;二是联合国际组
织,取得其支持,并扩大宣传;三是中国智慧体现在责任担当、攻坚克难和不懈努力方面;四是研发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研发成果,体现了中国经验;五是中西结合的思路,使得研发深入而透彻;六是广纳科研人才;七是走中国的创新思路与创新精神;八是中国的分享成果意识,体现中国智慧。
13.“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 ”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绞成汁后”错误,依据“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可知,“绞取汁,尽服之”是《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并不是在青蒿素的提取过程中。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及人物传记的写法。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两个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知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道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本题作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概括屠呦呦的主要事迹。
依据“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概括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依据“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可概括为:带领团队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及人物传记的写法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整理。
依据“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概括为:接受抗疟组组长,为研发青蒿素提供了机会。
依据“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可概括为:是整理中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抗疟药方,获取研发青蒿素的理论依据。
依据“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可概括为:东晋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研发的灵感。
依据“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可概括为:在反复实验与失败中,发现了青蒿素。
12.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依据“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可概括为: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中药秘方。这体现了中国智慧。
依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兴表示,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可概括为:联合国际组织,取得其支持,并扩大宣传。这是中国的经验,更体现中国的智慧。
依据“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可概括为:攻坚克难和不懈努力才能成功。这是中国经验。
依据“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概括为:中国的责任担当。这是中国智慧。
依据“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可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研发成果。这是中国智慧。
依据“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可概括为:中西结合的思路,使得研发深入而透彻。这是中国经验与智慧。
依据“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说”可概括为:广纳科研人才。这是中国经验。
依据“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可概括为:中国的探索创新精神。这是中国智慧。
依据“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屠呦呦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可概括为:中国的分享成果意识。这是中国智慧。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表达任务;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及主旨作答即可。
本题作答的关键有四点:第一,要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中心论点;第二,要从文本中概括屠呦呦的事例,并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第三,答案要为议论性文段,所以事例叙述要简洁明了;第四,字数在8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