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提分小卷-【单元测试】(统编版必修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提分小卷-【单元测试】(统编版必修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3:12:31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提分小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基础知识题(9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善哉!技盖至此乎?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二、阅读与鉴赏(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17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5.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8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B.《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公、伯、侯、子、男是春秋时候的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代爵名,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D.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三、语段综合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9分)
《史记·项羽本纪》以“鸿门宴”为界,明显地分出前后两个不同的部分。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项羽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此前的灭秦,是一场以暴易暴式的革命。 【甲】 复仇者项羽如狂飙突起,如冤鬼索债,挟着民间的冲天怨气,无坚不摧、无敌不克。他指挥倜傥,游刃有余,指顾从容。
但在鸿门宴后,项羽处处捉襟见肘,时时被动挨打,并不是前期的项羽冰雪聪明,后期的项羽愚蠢笨拙,其实是他的对手变了! 【乙】对付恶贯满盈的暴秦,项羽的军事天才绰绰有余;而对付一个貌似弱小实则生机勃勃的刘邦集团,他的政治才干就相形见绌了。
张良这把绵软的剃刀,在剃度了暴秦之后,并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使命,还有一个同样至刚至强至暴至亢的对手,需要他来解决。【丙】是的。像项羽这样天下莫可与争锋的强梁,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羁縻得住他?而是刘邦的耐心和张良的软功夫。
10.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倜傥 B.捉襟见肘 C.冰雪聪明 D.而是
11.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盖”通“盍”,何,怎么。
B.“伏”通“服”,心服。
C.没有通假字。
D. “善”通“缮”,修治,此处指揩拭,擦拭。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
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
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
故选B。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错,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A。
4.D
5.B
6.(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
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错误,君主时代,老百姓在君主面前也可以称臣。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错误,依据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知,应是庖丁解牛“三年之后”和“方今之时”对比,“方今之时”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者 ……也”,为判断句;“道”,自然规律;“进”,超过。
(2)“无厚”,很薄的(刀刃);“间”,空隙;“是以”,因此;“新发于硎”,介词结构后置;“硎”磨刀石。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
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7.C
8.C
9.(1)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2)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公、伯、侯、子、男是春秋时候的爵位……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错。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正确的顺序应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错。根据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晋侯并未给秦伯土地。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以为”,把……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
(2)得分点:“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同盟;“知”,通“智”,明智;“易”,
取代;“整”,和谐一致;“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0.D
11.A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倜傥”,洒脱,卓异,不同寻常。此处形容项羽在鸿门宴之前灭秦的战争中的表现,符合
语境。
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语境是形容鸿门宴之后项羽的处境艰难,符合语境。
C.“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语境说的是聪明,符合语境。
D.“而是”,连词,通常与“不是”连用,构成“不是……而是”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结合语境来看,前面是问句,“像项羽这样天下莫可与争锋的强梁,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羁縻得住他”,后面是回答,填写“而是”显然与语境不合,应使用“还是”。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无坚不摧”之后的顿号改为逗号,因为“无坚不摧”“无敌无克”是并列谓语,顿号是并列词语或短语间的停顿。
故选A。第一单元
提分小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一、基础知识题(9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善哉!技盖至此乎?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盖”通“盍”,何,怎么。
B.“伏”通“服”,心服。
C.没有通假字。
D. “善”通“缮”,修治,此处指揩拭,擦拭。
故选C。
2.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
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
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
故选B。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3.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错,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A。
二、阅读与鉴赏(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17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4.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5.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D
5.B
6.(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错误,君主时代,老百姓在君主面前也可以称臣。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错误,依据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知,应是庖丁解牛“三年之后”和“方今之时”对比,“方今之时”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者 ……也”,为判断句;“道”,自然规律;“进”,超过。
(2)“无厚”,很薄的(刀刃);“间”,空隙;“是以”,因此;“新发于硎”,介词结构后置;“硎”磨刀石。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8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B.《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公、伯、侯、子、男是春秋时候的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代爵名,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D.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7.C
8.C
9.(1)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2)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公、伯、侯、子、男是春秋时候的爵位……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错。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正确的顺序应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错。根据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可知晋侯并未给秦伯土地。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以为”,把……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
(2)得分点:“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同盟;“知”,通“智”,明智;“易”,取代;“整”,和谐一致;“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
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三、语段综合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9分)
《史记·项羽本纪》以“鸿门宴”为界,明显地分出前后两个不同的部分。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项羽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此前的灭秦,是一场以暴易暴式的革命。 【甲】 复仇者项羽如狂飙突起,如冤鬼索债,挟着民间的冲天怨气,无坚不摧、无敌不克。他指挥倜傥,游刃有余,指顾从容。
但在鸿门宴后,项羽处处捉襟见肘,时时被动挨打,并不是前期的项羽冰雪聪明,后期的项羽愚蠢笨拙,其实是他的对手变了! 【乙】对付恶贯满盈的暴秦,项羽的军事天才绰绰有余;而对付一个貌似弱小实则生机勃勃的刘邦集团,他的政治才干就相形见绌了。
张良这把绵软的剃刀,在剃度了暴秦之后,并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使命,还有一个同样至刚至强至暴至亢的对手,需要他来解决。【丙】是的。像项羽这样天下莫可与争锋的强梁,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羁縻得住他?而是刘邦的耐心和张良的软功夫。
10.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倜傥 B.捉襟见肘 C.冰雪聪明 D.而是
11.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10.D
11.A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倜傥”,洒脱,卓异,不同寻常。此处形容项羽在鸿门宴之前灭秦的战争中的表现,符合语境。
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语境是形容鸿门宴之后项羽的处境艰难,符合语境。
C.“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语境说的是聪明,符合语境。
D.“而是”,连词,通常与“不是”连用,构成“不是……而是”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结合语境来看,前面是问句,“像项羽这样天下莫可与争锋的强梁,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羁縻得住他”,后面是回答,填写“而是”显然与语境不合,应使用“还是”。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无坚不摧”之后的顿号改为逗号,因为“无坚不摧”“无敌无克”是并列谓语,顿号是并列词语或短语间的停顿。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