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7: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时间都去哪儿了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揭示课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背景链接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说明顺序。(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
岩石
恐龙化石
三叶虫化石
长毛象
琥珀
时间的脚印
岩石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奇形怪状的石头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砾岩
砾岩
长毛象
长毛象
琥珀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
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
寒武纪是最早的地质时代,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
石炭纪
离现在大约三亿到两亿多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
第四纪
第四纪
学习课文步骤
一 整 体 感 知
二 重 点 讨 论
三 交 际 训 练
读准字音
腐蚀 shí 浑hún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jūn裂 海枯kū石烂
沙砾 lì 沟壑hè
楔xiē形 钟鼎dǐng 文
踪迹jì 装置zhì
沉淀diàn 地壳qiào
胶jiāo结 帷wéi幕
学习词语
掸dǎn用鸡毛或布条绑成的除尘用具。
踪迹zōng jì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zhuāng zhì各机器、仪器或其它设备中结构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物件。
烘烤hōng kǎo用火燥物。
腐蚀fǔ shí指物质因化学作用而逐渐消损破坏。引申指腐烂、消失、侵蚀。
沙砾shā lì沙子和碎石。
山麓shān lù山脚。
沟壑gōu hè山沟。
龟裂jūn liè裂开密密麻麻的缝隙。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枯:干涸。烂:腐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课文
1. 请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
并回答共几段?
共 31段
2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
(1、5、7、11、13、18、22、24、27)
3 · 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 迹。”(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与历史痕迹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总分总)
思考些列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各种矿产资源。
理解课文: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
重点研习
一、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
崩落
(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树木的年轮
二、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三、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四、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小结重点
以5-21段为例
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
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17、
18—21、
总提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人的作用
岩石生存的原因
岩石生存的结果
概括
具体
结果
原因
原因
结果


(逻辑
顺序)
小 结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
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
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
失的“脚印”。
五、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1—32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创造艺术与财富
巩固练习
  交际训练
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
拓展练习
1、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3】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
【4】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2、与时间有关的古诗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莫等闲,白了头,空悲切。
【4】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齐读《时间伯伯》——高士其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本文通过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主旨概括
一朵心事
大自然有它自己记录时间的方式,你是有也有一些特殊的记录时间的方式呢?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探究
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 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2、真有海枯石烂这一现象吗?为什么?
【1】有的。
【2】原因:
①雨水的作用;
②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③生物的作用;
④人的作用。
3、介绍 “铜壶滴漏”偏离主旨吗?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揣摩语言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石的敌对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排比句,生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生动有趣。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拟人手法,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的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5、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
比喻,将冰河 比喻成铁扫帚,生动、形象,写出了冰河的破坏力之大。
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确定。
主题思想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及怎样记录时间,最后阐明了读懂岩石记录时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
1,抄写三遍读读写写的字词
2,整理有关“时间”的诗词
3,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