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课文,读懂全文
一、文学常识及背景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时人。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出身官僚家庭,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二、重点字词
1.余:
2.俱:
3.绝:
4.定:
5. .挐(ráo):
6.拥:
7.毳(cùi)衣:
8.雾凇(sōng):
9.沆砀(hàng dàng):
10.惟:
11.痕:
12.芥:
13.而已:
14. 焉:
15.强(qiǎng)
16.客:
17.及:
18.莫:
19.痴:
20.者:
三、词类活用
1.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
2.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
3.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一芥:名词活用作状语:
四、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更:1.是日更定:(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 )
一:1.余挐一小舟: 2.上下一白:
白:1.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五、把握全文:
1. 理解“独住湖心亭看雪”的“独”字
2.为什么问其姓氏却回答“金陵人”
3.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
4.文章主旨
5.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附一:描写西湖诗词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附二:名家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1-2]
──读张岱(明)《湖心亭看雪》(吴战垒)
附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28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课文,读懂全文
一、文学常识及背景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时人。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出身官僚家庭,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二、重点字词
1.余:
2.俱:
3.绝:
4.定:
5. .挐(ráo):
6.拥:
7.毳(cùi)衣:
8.雾凇(sōng):
9.沆砀(hàng dàng):
10.惟:
11.痕:
12.芥:
13.而已:
14. 焉:
15.强(qiǎng)
16.客:
17.及:
18.莫:
19.痴:
20.者:
三、词类活用
1.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
2.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
3.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一芥:名词活用作状语:
四、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更:1.是日更定:(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 )
一:1.余挐一小舟: 2.上下一白:
白:1.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五、把握全文:
1. 理解“独住湖心亭看雪”的“独”字
2.为什么问其姓氏却回答“金陵人”
3.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
4.文章主旨
5.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附一:描写西湖诗词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附二:名家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1-2]
──读张岱(明)《湖心亭看雪》(吴战垒)
附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