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5: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林庚
说“木叶”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学会寻找关键句,梳理课文结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
4.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教学目标
1.林庚(1910 年 2 月 22 日-2006 年 10 月 4 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福建省福州市所辖的县,位于闽江下游,人口
61 万,面积 2136 平方千米),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四老”。
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上,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壁,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好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95 岁时,先生对毕生的诗路历程做了回眸。先生断然否定了戴望舒、李金发等人的论断:“不,我不是现代派。”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
一、背景介绍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先生的情怀,高山景行!
80 年代初,林庚先生上了一堂“告别课”。那天,林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新衣服,满头的白发也梳得“一丝不苟”。
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风度,那气派令人为之神往。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了一场。
2.解题质疑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1.速读文本,请筛选关键信息,概括每段的内容。
筛选信息的方法:
①提取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与结尾)
②关注高频词(常出现的词语往往是中心话题)
③留意关联词(如转折关系要关注后半部分,递进关系前后都注意,因果关系关注“果”的部分,往往带有总结性)
二、整体感知
第一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有用“叶”就是用“树叶”的少。大量用“木叶”后发展为“落木”
第三段:“木叶”“落木”“树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第四段:“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为什么会有第一个特征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仿佛是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第七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小结:
全文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论述“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1.作者如何阐述“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形象的(或者说他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
第一段有4处引用: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
②洞庭波兮,木叶微脱。(南朝宋谢庄《月赋》)
③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意图:引用历代诗人的诗词,纵向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三、探究
第二段有9处引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东晋陶渊明《拟古·日暮天无云》)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唐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意图:横向比较指出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
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①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
②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③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2.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的原因有哪些?作者如何阐明这些原因的?
(1)四处引用论述“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说明“木”有落叶因素。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枯桑知天风。(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2)五段、六段引用诗词论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说明“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
午阴嘉树清圆。(北宋周邦彦《满庭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小结】“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的落叶形象即是“木”带给我们的暗示性,这样的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的内涵
【总结】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在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折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类诗歌中。文中“木叶”如此。本课,我们了解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领会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2.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3.阅读文章,完成下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同是多病之身,作者是“把酒不知厌”,而 _____(人名)在《登高》中却是“潦倒新停浊酒杯”。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雨后得意的蝉鸣起兴,微露出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字面写“梦后”,暗示作者有无数次的思乡之梦。
C.尾联梦回故园,流露出诗人物是人非和人生易逝之感。
D.本诗结构颇具匠心,写景与抒情参差穿插,跌宕回旋。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答案】(1)杜甫
(2)C(五六句即从忆想回到现实。尾联写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3) 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暮霭之中,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
意境,(1 分)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4.阅读下面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享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