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 教案+课件+音频(共31+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那个星期天 教案+课件+音频(共31+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20:00:17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9.那个星期天
第1课时
9 那个星期天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提问导入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
散文家,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
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
瘫,转回北京。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得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者简介
媚 蚁 叨 绊 谅 耽
揉 绽 惆 怅 搓 惶吻 偎 逝
mèi

dāo
bàn
liànɡ
dān
róu
zhàn
chóu
chànɡ
cuō
huánɡ
wěn
wēi
shì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我会读
字词学习
(dāo)唠叨
(tāo)叨教
多音字

明媚 蚁穴 念叨 绊住 原谅
耽搁 揉动 缥缈 急遽 惆怅
咔嚓 搓衣服 惊惶 亲吻
依偎 消逝 绽开 嗯 噢
piāo
miǎo

chóu
chànɡ

chā

ō
我会读
字词学习
惆怅 惊惶 荒凉 耽搁 偎依 消逝 急遽 念念叨叨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字词学习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永不罢休,永不停止的意思。
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不说
形容伤感、失意。
缥缈
永无休止
一声不吭
惆怅
连一连
拖延;耽误。
形容急速,非常快。
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耽搁
急遽
依偎
字词学习













我会写


字词学习
róu
wēi
书写指导
认真听范读,圈出本课新词语,再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但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早上
下午
黄昏
初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说一说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的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破灭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 “我”的安慰。
梳理课文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之深切。
交代具体的时间点。
“昏暗下去”这里有几层含义?
“昏暗下去”既是实指,指“我”从白天等到天黑,又是虚指,一方面暗示了等待的落空,另一方面表明“我”的心情最终归于灰暗。
课文解读
明媚 ( )
耽搁 ( )
揉搓 ( )( )
惊惶 ( )
mèi
dān
róu
huáng
cuō
一、对加点字标注拼音。
随堂练习
盼望 ______
原谅 ______
沉郁 ______
惊惶 ______
期望
绽开 ______
沉郁 ______
惊惶 ______
消逝 ______
谅解
镇定
沉闷
惊恐
闭合
高亢
出现
随堂练习
二、填写近、反义词
三、给下列生字组词。
媚( ) 蚁( ) 绊( )
耽( ) 惶( ) 偎( )
妩媚
耽误
蚂蚁
惊惶
绊倒
依偎
随堂练习
课文主要写了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先是一大早我便藏在门后等母亲,却看到母亲( ),回来后她又( ),下午又让“我”( ),睡醒后又等她( )。一拖再拖,天色渐晚,母亲也没兑现承诺,“我”伤心地哭起来。
去买菜
翻箱倒柜做了很多事
睡午觉
洗衣服
随堂练习
阅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后搜集并摘抄有关“母爱”的好词好句。
课后作业(共31张PPT)
9.那个星期天
第2课时
1.感受课文语言的趣味,了解写作方法。(重点)
2.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中心,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难点)
学习目标
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问题导入
阅读提示:圈画出相关语句
1.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2.思考“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读第2—6自然段,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品读感悟
藏在门后
去买菜
睡午觉
洗衣服
翻箱倒柜做了很多事
在不同时间段“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概括。






哭起来
欢喜
盼望
焦急
兴奋
质疑
烦闷
孤独
惆怅
失望透顶
品读感悟
读第2自然段,说说令“我”如此期待的一天,为什么“我”却记不清要去哪儿了。
原因有两个:①我净想着早些出去,以至于忘记了要去哪儿;②母亲之前一直答应 “我”去却没有兑现,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要去哪儿。
品读感悟
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充分体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品读感悟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环境描写:烘托出“我”马上就能跟妈妈出去玩的愉快心情。
品读感悟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动作描写:这一句借助动作描写,表现“我”等待时的落寞与孤独。
读第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的?
品读感悟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从侧面反映出“我”等待的耐心与执着。
品读感悟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 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语言描写:“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表现了“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理。
品读感悟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心理描写:写“我”懊悔自己午觉睡过头,导致母亲没带“我”出去玩,这次决不错过洗完衣服的时间。表现出
“我”的焦急心情。
品读感悟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想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要洗,恨不得母亲马上洗完衣服,写出了“我”急切的期盼之情。
品读感悟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光线变暗,暗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了;同时也映衬了“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品读感悟
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我的盼望实现了吗?心情如何?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通过描写光线的变化和搓衣服的声音,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我”等待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的伤心。
品读感悟
“漫长”是说时间长,指“我”等待过程的煎熬;“急遽”的意思是急速,是说“我”又觉得黑夜来得太快。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体现了“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怎样理解“漫长而急遽”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
品读感悟
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因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和不安,所以“惊惶”。这种心态表现在 “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拉”“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一系列的行动上,母亲试图安慰“我”,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的怜爱,但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品读感悟
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是不是一位好母亲呢?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的惊惶与歉意,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品读感悟
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1.第一次盼望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2.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
3.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
4.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品读感悟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品读感悟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情景交融,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②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不同点:《匆匆》化抽象的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并综合运用比喻、设问、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
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学习写法
《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表达或烘托了“我”无聊、孤独乃至绝望的情感,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学习写法
课文细致描写了“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最终彻底失望的心理过程,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
主旨概括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拓展延伸
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推荐阅读
承诺
等待
答应带“我”出去玩
等一会儿、买完菜去
难以忘怀的期盼
令人感怀的母子
那个星期天
等忙完去、下午去
洗完衣服去
落空
“我”流泪、妈妈惊惶
总结板书
一、给下列生字组词。
媚( ) 蚁( ) 绊( )
耽( ) 惶( ) 偎( )
妩媚
耽误
蚂蚁
惊惶
绊倒
依偎
随堂练习
.按照例子仿写词语。
窸窸窣窣——( )( )
凉冰冰 ——( )( )
堂堂正正
兢兢业业
亮晶晶
热乎乎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
我现在还能感觉那光线漫长而( )的变化,孤独而( )的黄昏到来。
(男孩儿)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 ),一派( )。
急遽
惆怅
逝去
荒凉
随堂练习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叙述了从“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到希望落空的一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从藏在大门口时的( ),蹲在草丛里等妈妈买菜回来的( ),到跟在妈妈腿边时的( ),最后蹲在洗衣盆边哭泣,希望落空时的( )这一变化
A.失望 B.焦急 C.期盼 D.无聊
C
D
随堂练习
B
A
四、描述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最好用上“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走进考场,我的心怦怦直跳,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静静地等待着开考。可不知怎的,我非常地紧张,心里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一会儿,监考老师来了,他抖着哗哗作响的考卷,发给我们每人一份。我双手接过考卷,急不可耐地扫视了一眼。 周围安静极了,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射到桌子上,仿佛也在督促着我赶紧答题。
随堂练习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颜色。”
——王国维
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任选一个情境,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时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
走在校园中 奔跑在操场上 漫步在公园里
课后作业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读准、读通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导入新课。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2.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有好玩的玩具,渴盼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多音字。叨
3.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4.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书写指导:
“搓”左窄右宽,右下的“工”末笔的横应稍长。
“偎”左窄右宽,右部“一”起横中线,捺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认真听范读,圈出本课新词语,再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拖再拖。)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说一说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细致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描写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及母亲安慰“我”。
3.学习第一段。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理解“昏暗”
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之深切。
四、课堂小结。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的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 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读第2—6自然段,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提示:圈画出相关语句
1.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用“~~~~~”画出
2.思考“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  ”画出。
(一) 在不同时间段“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概括。
(二)细读品悟,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1.读第2自然段,说说令“我”如此期待的一天,为什么“我”却记不清要去哪儿了。
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原因有两个:①我净想着早些出去,以至于忘记了要去哪儿;②母亲之前一直答应 “我”去却没有兑现,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要去哪儿。
理解重点句: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2.读第三段,理解重点句:环境描写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环境描写:烘托出“我”马上就能跟妈妈出去玩的愉快心情。
3. 读第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1)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动作描写:这一句借助动作描写,表现“我”等待时的落寞与孤独。
(2)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写出了“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从侧面反映出“我”等待的耐心与执着。
(3)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 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语言描写:“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表现了“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理。
(4)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心理描写:写“我”懊悔自己午觉睡过头,导致母亲没带“我”出去玩,这次决不错过洗完衣服的时间。表现出“我”的焦急心情。
(5)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想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要洗,恨不得母亲马上洗完衣服,写出了“我”急切的期盼之情。
(6)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光线变暗,暗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了;同时也映衬了“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我的盼望实现了吗?心情如何?2.要求: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表现“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通过描写光线的变化和搓衣服的声音,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我”等待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的伤心。
.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 (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我”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三)理解母亲: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因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和不安,所以“惊惶”。这种心态表现在 “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拉”“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一系列的行动上,母亲试图安慰“我”,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的怜爱,但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是不是一位好母亲呢?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的惊惶与歉意,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四)总结
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1.第一次盼望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2.盼望中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
3.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
4.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也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2.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学习本文写法。
1. 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 《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表达或烘托了“我”无聊、孤独乃至绝望的情感,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事,真实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四、拓展迁移。
1.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9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