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5: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全民战疫,逆行最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疫情就是战斗,指示就是号角,冲锋在抗疫前线的不仅有解放军官兵、白衣天使这些“逆行者”,还有建设者、留守者。
全民战疫,“逆行”最美!
[范文引领]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逆行”最美,美在创造。生死时速,本色出演。集结令下,决战“火神山”,最美“逆行”建设者,历时9天,7 000余名建设者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忙了,只穿一件单衣;累了,摊睡地上;交付了,无私的光亮荡漾在一张张朴实的脸上。人民子弟兵,三军医疗队,紧急接管。克邪有望,中国创造。
“逆行”最美,美在仁心。“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当年的SARS,硝烟未散,现在您又身披铠甲,逆行武汉。医者仁心,挽救生命;科学求是,应对灾难。美哉!院士,您是战士!
“逆行”最美,美在担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当国家领导人对这次疫情作出重要指示,立下一根定海神针时,邻近的河南紧急驰援。24小时内,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人员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集结,整装出发。疫情肆虐,苍生危难,你是人民心中的隔离墙。临危不惧,勇敢担当;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逆行”最美,留守最善。全民抗疫中的“逆行者”美在仁心,美在担当,美在创造。而身处武汉选择宅在家里的人,则是一种善行义举。因为这些人懂得眼下新冠病毒“人传人”的危害性。不聚餐,不串门,宅在家里,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多通风;不出门或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可能会被他人感染或感染到其他人。不添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王尔德说:“美高于善,善胜过丑。”无论是疫情中的“逆行者”,还是宅在家里的“留守者”,这些点滴善良与美好,汇成全民战“疫”的“滚滚暖流”,共筑战“疫”的“钢铁长城”,最终会取得战“疫”的全面彻底胜利,因为命运女神帮助的是勇敢的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所有中国人都是真的猛士!操戈披甲,奋勇争先;驰援武汉,守护家园。
点评名家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激情和正能量,疫情就是战斗,指示就是号角,冲锋在抗疫前线的不仅有解放军官兵、白衣天使这些“逆行者”,还有建设者、留守者。全民战疫,“逆行”最美!
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本文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开篇,简述中国人民阻抗疫情的情形,引出“全民战疫,‘逆行’最美”的中心论点。然后以“‘逆行’最美,美在创造”“‘逆行’最美,美在仁心”“‘逆行’最美,美在担当”“‘逆行’最美,留守最善”作为本文分论点和段首中心句,展开层层深入的阐释,最后引鲁迅语作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堪称精美。
恰当引用,增色不少。在语言方面,文章的表述真诚,富有理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每个材料中,考生都尽可能地引用诗句,既显示了自己平时的积淀,也体现了语言的不俗,给文章增色不少。
材料丰富,事例典型。本文在选材时,显然经过了认真的思索,材料涉面广泛,从院士到普通建设者,从白衣战士到宅在家的百姓,典型全面。所选材料中提到的,虽然都是相对熟悉的人物,但是经过考生的整理与表述,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有好的设计框架,有合适的材料,才能相得益彰。
素材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更是如此。一道作文题,立意的角度一般只有有限的几个,如在素材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才能使作文脱颖而出。作文要想写得新颖别致,立意固然重要,但选材和用材也同样重要。如果所用素材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文章更易得高分。考生在选材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严格把关,确保素材具有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
[指点迷津]
一、与时俱进,运用时事素材
作文素材的选用,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其中时事类素材最能体现“新颖、鲜活”的特点。时事类素材一般是指新近发生的并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人物、事件或者现象,这类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这些素材写作时,往往因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更能体现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运用时事素材时,考生可以着眼于最新的社会热点类素材,让这些社会热点类素材渗透自己的整篇文章;也可以对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所折射的普遍社会现象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人以警示或启发;还可以把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话题进行观照反思,分析利弊得失,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中国面孔,共筑中国》的片段:
“中国面孔”,共捍净土。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它暴虐无道,却在中国停滞不前,只因每一副“中国面孔”同仇敌忾,共抗灾难,让疫情气焰全无。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于耄耋古稀之年仍初心不改,挺身而出勇斗病魔;武汉市民汪勇不辞辛苦运送物资,日夜兼程保障后勤;“外省来客”蒋文强“既来之,则安之”的传奇经历,展现出“中国面孔”无悔的担当。《淮南子》有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灾难面前,“中国面孔”铸就中国坚实的防线,众人聚力,必可移山填海,共捍中华净土。
此文段选用了钟南山、李兰娟、武汉市民汪勇、“外省来客”蒋文强等热点时事人物素材,将其有机叠加,素材中的人、事、物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色彩,体现当代气息,非常抢眼,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机结合。
二、披沙拣金,运用经典素材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论今”往往离不开“谈古”,经典素材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启发意义,巧妙挖掘,灵活运用,同样能为反映时代精神的文章增光添彩。
经典素材意蕴的指向通常是多维度的,这就需要考生在运用时讲究方法和技巧。除了同类叠加、多人组合外,也可以提炼素材,取其一点;可以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可以片段组装,剪辑组合;还可以点面结合,拓宽深度,从而加强文章的论证力量。
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泱泱大国,由我们成就》片段:
我想起了那些文人雅士,他们成就了中国的高洁风骨。
清风穿过竹林,微微吟啸,嵇康自守高洁,不愿入污浊官场而隐居于山林之间;胸系香草步过兰皋,屈子不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于是遭流放;池畔钓竿微微颤动,庄子怡然自得,劝楚王派来的两位大夫回去,只因他不愿投身官场。因为有这些追求高尚情操的中国人,所以我们在谈起自己的文化时,可以自豪地说:“高洁之志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我想起了那些革命义士,他们成就了中国的不屈斗志。
秋风萧瑟,浓云密布,谭嗣同昂首走向刑场,无惧无畏,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死告诉所有中国人:绝不能屈服!秋瑾临刑前,始终毫无惧色,因为她相信虽然自己的革命事业即将结束,但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反抗之路才刚刚开始。戊戌六君子、烈士郁达夫、战士鲁迅、斗士闻一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面对黑暗,他们永远不屈服、不低头、不挫败,便成就了中国的不屈斗志!
该文段的核心论证部分,用的都是经典素材。作者以嵇康隐居、屈子流放、庄子垂钓三个事例,阐明中国的“高洁风骨”;以戊戌六君子、秋瑾、郁达夫、鲁迅、闻一多等经典素材论述中国的“不屈斗志”。作者采用的是同类叠加、多人组合的方法,即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出来,同类互补,形成群体效应,共同指向并服务于中心思想。
三、妙嵌巧引,运用名句素材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文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它们经过时间之河的冲洗,或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或吐露出深邃的智慧,或流淌着岁月的血液,或沾染上历史的烟尘;它们或通俗,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考生采撷一些诗文名句,适当地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使行文具有意蕴,使文章更具文采;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构思新巧;三是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发展等级上获取更多优势。
名句素材或明引,或暗引,或化用,或画龙点睛揭示主旨,或卒章显志归纳看法,或与观点对接。考生可以用名句打造“凤头”,开篇动人;可以借名句抒情说理,意蕴悠远;可以用名句酿造意境,诗意隽永;可以用名句充实论据,华彩纷呈。运用这一技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善于选取最能佐证观点的名句,竭力达到鲜明、深刻且富有文采。②审视名句的表述角度、内涵指向,合理安排顺序,可并列、可递进。③对于内涵丰富的名句,应给予适当解释。
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志竭小我之力,共建吾国之兴昌》片段: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那是魏源自幼“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担当;“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那是林觉民融小我于大我的家国情怀;“数万将士,血洒湘江,为国捐躯,长眠山岗”,那是红军将士“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舍生赴死……回顾历史长河,先贤们的谆谆教诲依然振聋发聩,先贤们的英雄事迹依然万古流芳。正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求索,竭尽小我之力,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向着光明与希望前进。
此文段作者引用魏源、林觉民等人的名句,以及能体现红军将士为国捐躯的名句来表现主题,材料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信手拈来,运用课文素材
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且文质兼美。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且广泛,名句精彩,故事生动,人物众多鲜活,只要认真加以分类整理、归纳挖掘,就一定能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运用课文素材时,可以巧用课文名句,将其恰到好处地穿插于自己的作文之中;可以巧用课文名段,对课文中的一些名段进行仿拟,融入自己新的思想和感悟;可以巧用课文立意,将课文中原来的立意通过加工提炼输入到自己的文章里,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文章意蕴;可以巧用课文结构,以某些名篇为依托,套用其结构及表现形式,在令人熟悉的文章结构里表现新鲜的思想内容。
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元和年间的自述》片段:
这一年西山给了我别样的感受。这座山正对着法华寺西亭,从亭子里眺望,其巍峨奇异直入眼帘。我带着仆人一路披荆斩棘,焚烧乱草,攀爬了大半天终于到达了山顶。
从山顶向下看,山下的一切都变得异常渺小,四面青山白水萦绕,如同挂在眼前的山水画。此境绝美,人间的烦心事在这里不值一提。我闭上眼睛,随意地坐下,吐纳着山顶的空气,只觉得此境辽阔浩渺。我难得内心沉静,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
西山之游在我心间萦绕,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世间行走,要选择性地融合,才是真正懂得融合,人生方能进退从容。
永州这个地方第一次让我觉得亲切,我决定把西山这座奇山推介给世人。文章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始得西山宴游记》。
该文段紧扣“人与自然融合”这一主题,立意新颖准确,在素材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巧借教材,精心演绎课文素材。这几段脱胎于高中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几乎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了一遍,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立意方面最终指向《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凸显“人与自然融合”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守住距离,给关爱更多空间
2020山东一考生
亲朋好友聚一桌,笑谈生活多快活。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往日热闹非凡、亲密无间的春节聚会取消了。我们被迫度过了一个“静悄悄”的春节。居家隔离,外出戴口罩,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行色匆匆……防疫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疫情中的距离并没有让人们之间的联系中断,反而更加密切了。
[考场佳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名名“白衣战神”前仆后继、舍己为人的奉献牺牲精神让人们的心密切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收获感动。
钟南山,国士无双,勇敢担当,逆行武汉,开济世良方;张定宇,无惧病痛,指挥若定,分秒必争,救患者无数;郑杨,请缨抗疫,无私无畏,热爱工作,尽医者仁心。疫情虽然拉开了人们空间的距离,但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让人们感受到“最可爱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也学会了尊重医护人员。世间难得是“懂得”,懂得自己的日月新天、岁月静好不过是无数“白衣战神”用浴血奋战换来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个普通百姓,他们默默坚守、无私援助的爱国精神让人们的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收获感恩。
赵闯,一名派出所民警。他主动服务社区,转运59名发热病人,服务病患群众。他说:“好多患者和我父母年龄相仿,帮助他们就像关心自己的亲人。”汪勇,一名快递小哥。他和伙伴们一共对接1 000多名医护人员,负责他们的出行、就餐等事务,为无数医护人员节约了救治病患的时间。他说:“我送的不是快递,是救命的人啊!”
当然,还有无数个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无数个为社区百姓买菜送肉的志愿者,无数个日夜兼程奔赴灾区的司机,无数个默默无闻捐钱捐物的捐赠者……平凡如你我,只要力所能及地为别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平凡人也可以成为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英雄!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疫情之下,距离没有阻隔关爱之心,它让人们众志成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我们炎黄子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疫病无情人有情,守住距离,就是守住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是守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名家点评】①材料丰富,论述充分。第三段连续列举钟南山、张定宇、郑杨的事例,第五段列举赵闯、汪勇的事例,这些事例恰切、典型,论述充分。②引用名句,底蕴深厚。名句的引用不仅有力地佐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经艰难险阻,大家终于重新回到了校园,我们的学习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过去两个多月的特殊日子里,你或许更加理解了父母,或许更加懂得了珍惜,或许为逆行英雄而由衷感动,或许决心为民族复兴而奋勇担当。
恰逢杂志社以“我们在成长”为主题举办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赛,表达特殊时期你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实战演练]
【思路点拨】
作文材料的大背景是“历经艰难险阻,大家终于重新回到了校园”。虽然材料没有直接提出,但我们知道是在疫情肆虐这一背景下,考生写作不可脱离这一情境。具体情境是,杂志社以“我们在成长”为主题举办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参赛。则写作中心要围绕“我们在成长”展开。写作时要求“表达特殊时期你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而这 “个性理解和思考”正是材料内容涉及成长的各种表现,“或许更加理解了父母,或许更加懂得了珍惜,或许为逆行英雄而由衷感动,或许决心为民族复兴而奋勇担当”,关于亲情、处世、大爱、担当等,都是积极向上的。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立意来行文。
参考立意:奋勇担当,砥砺成长;战“疫”在进行,我们在成长;抗疫情明责任,成人亦成才;莫负重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