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7 15:4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同气连枝,共创未来
2020全国卷Ⅱ优秀作文
各位参会代表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围绕“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来分享各自的想法,很荣幸,我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与在座的各位进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同气连枝,共创未来》。
[范文引领]
学习审题立意
回望过去的历史,不难发现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交通、电力与网络让一切成为可能,而全球化的浪潮让一切成为必然。正如约翰·多恩所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地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个人如此,作为一个国家亦然。同气连枝,才能实现共创未来的梦想!
我们青年要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人类越来越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拥有同一家园的人类。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泛滥全球。中国首先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与大义。而同样,当疫情在海外蔓延时,中国也积极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以翔实的数据与有效的经验支援各国。疫情救援,是全球化的不可分割,更是各国情谊的守望相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利,更是义。
我们青年要做到:同气连枝,同担风雨。我们紧密联系,相互交织,也因而不可分离。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孤立意味着落后、贫穷与腐朽,而交融意味着前进、强大与团结。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全球化有其必然性,而同气连枝是在这种浪潮中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保持也不得不保持的态度。
我们青年要做到:脚踏实地,共创未来。人们常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而现在我们要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青年人能为世界团结做些什么?中国的儒家文化始终坚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积累,《大学》也明确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理论。人类的行为方式最终由思维逻辑所决定。由小见大,由此及彼,脚踏实地,方能共创未来。
诚然,哪怕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也总有少数国家不顾世界发展趋势及世界人民的和平向往,试图孤立他国以实现自己的所谓政治抱负,然而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阴霾常在,阳光亦然。
当人类跨越空间联系在一起,当整个地球跳动着同一颗心脏,人类开始拥有了一个新的名词时,我们把她叫作世界史。现在,由我们青年握笔,书写新的篇章。我们青年共同希望:消失吧,黑夜!到来吧,黎明!团结吧,人类!奔涌吧,青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名家点评】立意精准,切合题意。“同气连枝,共创未来”,是对“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巧妙剪裁,同气连枝的施动者是青年,共创未来的主人是青年,世界青年只有“同气连枝”,才有共创的未来!立意准确且符合命题意图。
思路清晰,思维辩证。演讲稿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在分析问题部分,考生用三个整句,且以祈使句的形式引出三个分论点,整饬且美观;“诚然”一词的出现,辩证的因子内蕴其间,更显得论证的周延与观点的深刻。
引用典型,文化丰赡。考生特别注意引用具有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来佐证观点,如引用《孟子》《大学》中的名句。
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我要写什么”。动笔之前,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审慎思考,进而确立写作的中心。
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琢磨,提炼归纳,透过文字表象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要仅仅凭直觉就轻率动笔。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一般而言,“审”得清楚,往往也就知道该“立”什么“意”了。
[指点迷津]
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比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不免空泛;而选定一个角度或划定某个范围(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当下具体的事情做起”),小切口,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才更容易谈得具体、深入。
立意还应该体现独特性,要设法写出一个独特的“我”——“我”的情感态度、“我”对问题的认识。总在文章中重复别人说得泛滥了的观点,“立”的不是自己的“意”,缺少思考,只能流于俗套。确定独特的立意,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并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或习焉不察的现象中,开掘出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特见解。
从高考评卷实践来看,影响作文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是否切合题意。在结构、语言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切题成为打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要打动评卷人,立意与众不同,显得尤其重要。在高考作文评分中,符合题意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准确、深刻、独到;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准确,在命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或叙述时有游离中心的现象;四等为“偏离题意”,指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技法一:抓住关键词语
重视审题训练,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认真审读材料,而且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须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推敲,分析材料的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的意思,最后概括命题者要表达的意图,弄清题意。
第一,找准材料的关键词。任何材料都有命题者留下的“烙印”,不管如何隐蔽,只要你有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就能准确找出。
第二,审准中心语的内涵和外延,行文始终不离中心语的意思。
第三,提取材料观点。一是根据材料的感情倾向确定观点,二是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确定观点,三是分析材料内容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确定观点,四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相似点确定观点。
技法二:三性四清
三 性
1.整体性: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观点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四 清
1.厘清对象:材料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材料的几个对象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材料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意:有些材料蕴含深刻的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技法三:由果溯因,由物及人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现象就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读材料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原因。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会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2020全国卷Ⅱ优秀作文
各位青年朋友:
大家好!
首先,很荣幸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与会发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考场佳作]
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什么是天下为公?在我看来,“天下为公”不仅仅是一种胸怀和抱负,更是一种“合”的思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在世界各地互相捐赠的物资上,那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无不给人以激励。正所谓“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合”的思想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变的是交通方式,不变的是人间的真情。“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回溯历史,张骞为促成与西域的商贸交通,风餐露宿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只为带动地域间的友好合作与发展。回望昨天,疫情期间那动人的一幕幕仍留在我们心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简简单单的寄语中却蕴含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殷切期望。一批批医疗生活物资通过铁路、船舶、飞机等分批而至,为处于疫情中的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希望与光明!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变的是综合国力,不变的是国家的合作与发展。“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国家日益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可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却从未停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发展无不昭示着各国间想要谋和平促发展的心愿。和则两利,分则两败!
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变的是一代代青年,不变的是青年们报效祖国的心。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的我们应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坚守本心,不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让世界在合中求共赢,在合中求发展。
诚然,“合”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概念,“合”有时也不一定会带来双方的共赢。但是,我们可以在“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寻求一条最适合国家间的互惠发展之路,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最后,我再次呼吁来自各地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共济,不断促合作谋发展,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名家点评】立意精准,思维辩证。“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的观点是从主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中“同一”“共创”两个关键概念演化而来,立意精当且思维辩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论部分,考生设置的三个分论点也体现出了辩证思维的功力: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观点不言自明。
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考生深谙演讲稿的写作特点,无论是经典的开头还是自然的结尾,都使得整个演讲稿结构谨严;在行文过程中,注意不断地点题,三个分论点的呈现,这些都使得思路越发清晰且明朗。
用语灵活,情感充沛。考生善于运用各种句式,如设问句、感叹句,调节不同的语气;整句读来音韵和谐;整散结合,读来节奏鲜明。这些都很好地表达了充沛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我的儿子》
[实战演练]
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不是“道德底线”,而是一种道德理想,有诸多现实困境。
——杨于泽《孝道的理想与现实》
究竟什么是“孝”,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包含了三句名言,属于多材料作文题。考生审题立意时应认真分析每句名言,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然后再综合分析。题中“究竟什么是‘孝’,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是在提示考生,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理解的“孝”是什么样的。名句一,强调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只有对自己的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一个人若是真心孝顺父母,不仅应对父母心存敬爱,态度恭敬和脸色和悦也是十分重要的。
孔子教导子夏的话是在告诉我们:侍奉父母除了敬养于内之外,还应表现于外,精神上敬重父母,不让父母亲有疑,才是真孝。名句二,“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里并不是反对孝顺,而是说不要因为孝顺而失去自我。名句三,“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不是‘道德底线’,而是一种道德理想,有诸多现实困境”,关于这句名言的理解,考生可结合“久病床前无孝子”等例子分析。这句名言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考生也可以反观其意,认为孝道是传统的“道德底线”。综合以上三句话,考生可知:孝顺要做到发自内心的尊敬,不流于表面形式,而是要做到心甘情愿。孝顺不是盲从,而是有主见的。
参考立意:(1)孝顺不是表面文章。(2)行独立自主事,做堂堂正正人,不要因为孝顺而失去自我。(3)将“孝”铭记于心,将道德理想变成“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