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羚羊木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及作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悟友情的可贵,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指导(学习方法、相关知识等)自主学习:
1疏通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能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吗?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风筝》选自____,作者是___,原名是___,我国伟大的___家、___家、___家。
二 预习目标
1 生字注音
犄角﹙﹚ 怦怦﹙﹚ 脸颊﹙﹚ 攥着﹙﹚ 抹眼泪﹙﹚
伤疤﹙﹚ 树杈﹙﹚ 允许﹙﹚ 逮着玩﹙﹚ 小藏刀﹙﹚
2 形近字辨析
犄 怦 挽
倚 抨 搀
3 多音字
①逮 ②塞 ③藏
4 重点词语释义
① 满不在乎 ⑥ 犄角
② 形影不离 ⑦ 怦怦
③ 自作主张 ⑧ 寒战
④ 不可抗拒 ⑨ 婆婆嘴
⑤ 仗义 ⑩ 无可挽回
5文学常识速记
① 这是一篇___(体裁),选自《____》,原题是___。作者是___。山东诸城人。主
要作品有童话集 《____》、《____》,小说集 《____》、《____》,长篇小说 《____》等。
② 文章的写作顺序是___,全文共写了__个人物,以____为线索。这篇课文赞美了_________,批评了_________,告诫___________。
6 整体感悟课文.
(1)课文总共划分几部分?并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
(2)课文中有“我”和万芳换运动裤一事,这段描写刻画出了万芳的什么性格?写这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4)文中有景物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到吗?在文中起何作用?
(5)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6﹚插叙在文中有何作用?
﹙7﹚你能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吗?
7 针对文中你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
三 合作研习
把各自预习的结果相互交流,并试着解答对方提出的疑难问题。
四 展示交流
1 学生分组把自主预习的答案板书到黑板上,老师点拨、纠错,强调考点、重点。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3 重点语句分析
①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②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4 重点段落分析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① 运动服一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有何作用?
② 从运动服事件中表现出万芳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扣住了哪个词进行刻画?
③ 为什么要插入奶奶的劝阻?怎样理解奶奶的话?
④ 文章在刻画万芳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⑤ 词语“推开”和“飞快”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5 疑难问题探究
﹙1﹚全文共有六个人物,你能分析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3﹚文章运用了心理、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你能找出例句吗??
6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解惑。
五 课后反思
你是怎样看待文中父母的这种行为的?
六 课后练习
这篇课文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的,你有过此经历吗?试着把它写出来。
七 强化训练
﹙一﹚积累运用
1 根据读音写出汉字
树chà( ) 脸jiá ﹙﹚ zuàn( )着 伤 bā﹙ )
反 huǐ ﹙﹚ 寒 zhàn( ) 发 dǒu( ) jī( )角
2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2﹚像影子跟随身体,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极为密切。( )
﹙3﹚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4﹚完全不放在心上。( )
3 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① 爸爸的声音一直很___。
A沉静 B平静 C安静
②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___的人。
A伤心 B悲伤 C伤感
③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___的说。
A坚强 B坚定 C果断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顺序组织材料。
B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恰当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各具特征的人物,如爸爸的急躁严厉,妈妈的不
怒而威。
C “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是采用插叙的方法介绍的。
D 本文通过对“我”赠送与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的叙述,赞美了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谊,含蓄地
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
5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①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
②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二﹚课内精读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 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后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什么变化?由什么而变成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怎样理解“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段着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下节课的预习目标
1 自主阅读课文《散步》,给课文划分段落。
2 疏通课文里的生字词。
3 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