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美术鉴赏
湘美版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第 二 单 元
辉 煌 的 美 术 历 程
新知导入
2.宗教的存在意义是为了什么?
1.世界上三大宗教是那三个?
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
佛 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
新知讲解
佛 教
我国的主流宗教
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有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创立佛教。
新知讲解
你知道哪些佛教思想内容?
其实美术形式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新知讲解
【传入】:
【发展】:
【状大】:
【衰弱】:
两汉期间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期。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死后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
新知讲解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新知讲解
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新知讲解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莫高窟以丰富多彩的壁画闻名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259窟彩塑佛像(北魏)。北魏时的造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具有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衣服上的“u形”花纹是模仿印度的造像。
敦煌莫高窟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割肉贸鸽图 敦煌275窟 北凉
敦煌莫高窟
九色鹿 莫高窟257窟 北魏
敦煌莫高窟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壁画讲述的是佛陀生前求法,为了听闻正道,即使浑身被刺满铁钉亦丝毫不曾动摇的故事,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 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
佛本生故事(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壁画)(北凉)
敦煌莫高窟
新知讲解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于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敦煌莫高窟
新知讲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云冈石窟
新知讲解
云冈石窟
新知讲解
云冈石窟
云岗石窟20窟北壁坐佛
同学们,佛像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
——体现佛教中慈悲为怀的思想
庄重、威严、慈祥
新知讲解
云冈石窟
新知讲解
龙门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新知讲解
武则天画像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
新知讲解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
新知讲解
麦积山石窟
新知讲解
麦积山石窟
佛像表情逐渐丰富,衣服积极逼真,比例也接近真人大小。
新知讲解
麦积山石窟男童、女童
造型天真、稚气、纯朴、生活气息很浓。着少数民族装束,塑像着力于刻画人物面部,躯干和动态则相对静止和简练,从而突出了人物神情和内心世界。
新知讲解
麦积山石窟
课堂练习
结论: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着装:由异域风格到本土风格;
动态:由坐姿到站姿;
性别:由男性姿到女性;
初唐
盛唐
中唐
北凉
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这些时期佛像出现了什么不同,
是什么造成这些变化的?
课堂总结
从佛像艺术的鉴赏中我们发现,佛教在传入中国后,
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
思想。同时从佛像艺术的鉴赏中我们还发现,美术作
品能通过造型艺术的创造,让观者产生感情体验,从
而达到表达思想的目的。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课题 心灵的慰藉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中
学习目标 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一些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中国大石窟艺术。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重点 中国佛教主要遗迹——中国四大石窟
难点 理解美术作品与宗教的关系,及中国宗教本土化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世界上三大宗教是那三个?宗教的存在意义是为了什么?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从而导入新课——《心灵的慰藉》 学生思考回答: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引导学生快速领会宗教的意义。
讲授新课 我国佛教概况师:我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你知道佛教的思想有哪些
(1)佛教的主导思想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来源:21cnj*y.co*m】(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 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2·1·c·n·j·y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二)了解中国四大佛山和四大石窟那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个吗 (展示PPT)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师:请大家讨论,思考一下为什么选择石窟作为宗教信仰的场地 生:……师:石窟是佛教的典型美术样式,因为佛教注重个人的体悟,而石窟最初就是佛教徒供养佛教、打坐静思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各种其他形制。佛教信徒也把开凿石窟供人们朝拜作为一种“善业”,于是上至帝王,下至一般百姓都以很大的热情来开凿佛龛。佛教传入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师:我们下面一起来一起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与美术创作都产生了哪些影响。(从四大石窟中逐步分析)(1)前期:欣赏两汉时期佛教壁画,并结合早期的中国绘画,分析早期佛教壁画的特点。师在生回答过后总结:从流传至今的壁画可以看出,它采取了勾勒与晕染相结合的画法,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而且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丰满,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反映出佛教初传时期中外文化的交融。(以填空的形式)21·cn·jy·com(2)中期: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壁画和雕塑。提问学生关于《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九色鹿》的故事。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如此多的忍辱牺牲的故事呢 生:……补充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苦的灾难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中的广大人民,一时找不到出路,死后即可进入轮回的佛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便出现了许许多多宣传苦行的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前生修行时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意在宣传佛教可以救护一切众生远离痛苦。21世纪教育网版权师:有些同学注意到这里的佛像偏瘦,其实是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www.21-cn-jy.com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佛像造型夸张,偏男像,佛像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师: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石窟修建的日益兴盛,壁画的手法和题材也更加引人入胜。在唐代,出现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哪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异族人的轮廓。比较比它早一些的魏晋时期石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呢 生:画中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而完全是汉人模样。师:我们再来看一些隋唐时期的雕塑,特别要注意的是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所谓的报身,也就是指报应身,是佛的修行圆满的表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 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www-2-1-cnjy-com再对比印度的佛头像,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的形象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像中国人,越来越本土化,。由卢舍那大佛开始,在中国佛教的形象中又逐渐融入了女性的形象。:(3)晚期:中晚唐以后的佛教美术作品师:这一时期的窟龛中,供养人的造像占据的位置突出。佛教人物的雕塑风格和审美意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就菩萨的造像而言,与盛唐相比较,亲切感、世俗感进一步增强,但那种动人心魄的优雅高贵的气质减弱了。佛教艺术更趋于人性和世俗化。【版权所有:21教育】思考与交流:从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造像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学生讨论,发言。做连线练习,根据右侧的佛像造型特点,看看对应与哪一个时期的佛教造像。 学生赏析佛像座屏,通过观察分析思考问题 通过分析四大石窟作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科的重点,了解宗教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活动 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北凉、初唐、中唐、晚唐)这些时期佛像出现了什么不同,是什么造成这些变化的? 学生探讨,查阅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突破本课难点。
课堂小结 总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精神作用,也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21·世纪*
板书 心灵的慰藉一:中国四大石窟二:佛像早中晚期的对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