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核心猜题卷
语文全国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
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
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了宗族一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
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一政治”团体。宋代程颐侣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
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
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
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
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
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
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
族制度,就成了“血缘一社会”田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
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
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
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
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
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
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
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诚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
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
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
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
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
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
人表达常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梢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祠堂作为我国乡村中的礼制性建筑,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宗族。
C.宗族通过祭祀活动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合法地管理宗族,惩戒违法子孙。
D.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
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闸释了祠堂祭祀蕴含
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
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
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以及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祀祖先,重温家训。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族规,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惩
戒。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CRISPR-C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苹新了实验
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