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
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我们学过杜甫的《登高》,其中有一句写到了落叶,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背诵一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就是“落叶”,那么杜甫为什么舍“落叶”而用“落木”呢?
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林庚
说“木叶”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 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4.体会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5.从文章所阐释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以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一、背景介绍
1.生字
袅袅( ) 褒( )扬 亭皋( ) 柳恽( ) 寒砧( )
岑( )阳 褐( )色 冉冉( ) 言筌( ) 翩翩( )
万应锭( ) tiáo( )远 mián( )密 shū( )朗 干zào( )
2.积累词语
袅袅:形容纤细柔软的东西随风摇摆的样子。/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得鱼忘筌:捕了鱼就忘了筌,比喻成功以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条件。
得意忘言:用来是说,语言是达意的,已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语言了。后来用以表示互相默喻,心照不宣。
二、检查预习
3.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杨柳、月、燕、草、梅花等。
4.筛选信息。
(1)在文中画出作者提出的15个问题。
(2)找出作者在文中引用的诗句,借助参考书或者网络理解体会。
提示:《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章篇幅很长,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给大家介绍一个读书的方法——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1.从文章的标题看,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在之前给大家介绍过,谁能说说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是怎么样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这篇文章也是如此,那么大家根据自己在预习时筛选出的作者提出的15个问题,把问题归类,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同时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第二部分(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梳理结构
1.文章第一段是用什么方式引出话题的?
作者引用了大量“木叶”诗句,旁征博引,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是为了论述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四、细品深研
3.找出文章的第2、3两段引用的诗句,分别论述了什么问题?
(1)与树有关的诗句: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与叶有关的诗句: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满地。
论述的问题:为了说明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3)和木叶有关的诗句: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论述的问题:诗词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4)和落木有关的诗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发展到“落木”,其关键之处在于什么?
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4.结合文章的第4~6段,具体分析树与木的区别。
意象 树(叶) (落)木(叶)
诗句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后嘉树清园。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季节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外形 枝叶繁茂 脱尽叶子
颜色 (叶)绿(干)褐绿 枯黄
质感 饱含水分 干燥
意味 饱满绵密 空阔疏朗
联想 密密层层浓阴满地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
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语言的暗示性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暗示性特征。所以鉴赏诗歌,不仅要鉴赏言内之意,还要品味言外之意。
6.文章中大量地引用古典诗词,有何作用?
(1)引出话题。
(2)作为论据。
(3)增强文章语言的艺术性。
概念 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种类 1. 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
2. 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 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特点 1. 言简意明。
2. 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 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4. 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注意点 1. 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 引用原话,如果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
3. 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 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知识链接——引用
【总结】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诗句的方式,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文章有一定的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筛选信息,抓住关键。
1.只要提到“木”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与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五、拓展
2.课下搜集的资料。
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下面就请每组同学派代表展示你们在课下搜集的相关意象的资料。
意象:“梅”“柳”“月”
【结语】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